下书网
返回上一页

孟非糗事大起底:我“随遇而安”的那些年

时间:2022-09-21 05:10:18

如今的孟非大红大紫,可谁知道,他成名前是一名典型的“励志哥”。他幼年不幸,父母离婚,中学时早恋,高考落榜,打过苦工,受过工伤,成名后的他不拘小节,私底下爱讲黄段子??

他现在是江苏卫视货真价实的台柱子,也是极少数地方卫视直接培养出的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主持人。台里所有大场面的活动他都得去撑场子,用江湖气的称呼那是“一哥”。他用戏谑的方式解读什么是“一哥”?? 一进台门口就能看见的两张大海报,是两个新闻主播,而他的照片,挂在厕所门口。

接受采访时,孟非漫不经心地边盯着电脑边回答问题。“我这一辈子就是这么没出息的性子。我惧怕所有的挑战、竞争。这么说吧,一个10人团队里有8个人能有机会获得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剩下的那两个人之一。”这么说似乎无法解释他事业上的成功,在“非诚勿扰”播出前,他早已是南京本地最红的主持人,拥有一档可以写进电视新闻史教材的标杆节目。孟非把领导的重用归结于运气好,可从他新出版的自传《随遇而安》里可以看到,年轻时他并不能算是个好运的人。他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是:“一路走来,领导交给我的事我都非常认真,好好把它做好,做得甚至比领导期望的还好一点。在江苏台我曾经说:我这20年吧,每一个岗位都不是我争取来的结果,都是领导安排叫我干的,但是我每一个都把它好好干。比如下面开发个新节目让我做,有可能做砸了,也有可能挺好的。人有很多种可能性。就不停地尝试。虽然我不是一个很愿意尝试新兴事物的人,但是老板需要你尝试,你就要试。我跟他说我就像那小白鼠一样,总有一颗药能把我吃死。”

孟非出生在山城重庆,父母都是媒体人,长年两地分居。父亲在西安电视台,孟非跟着外公外婆在《重庆日报》社的家属院生活,直到12岁,才和父母、哥哥团聚于南京。这次团聚对他来说并不算喜讯,父母永远在“冷战”,从他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毕业方才离婚。哥哥归父亲,孟非归母亲,姓氏也随了母亲。生活在母系氏族的男孩胆小懦弱,父母离婚会给孩子造成阴影,是孟非不能认同的社会成见。但他也承认,高考那年父母的离异对他的落榜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影响,只不过他不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你看那些农村孩子家里什么样?人家书照样念得好,所以书没念好别找这些原因。”

“这种影响是点点滴滴在你的生活当中,每一天你都在这种环境和阴影当中,你可能会在身上形成某种东西,你会把很多事放在心里,不会很阳光,那种家庭氛围会和别的不一样,有很多事你自己去消化。”他养成了很自觉地自我保护的习惯,和最好的朋友也不提家里的事。采访中更是能感受到他面前有一堵墙,似乎有问必答,但感觉滴水不漏。

他念不好的书仅限于理科,这让他成为文科老师的宝贝和理科老师眼里的白痴。通常一张数学卷子有6面,需要做一个多钟头,但孟非20分钟就交卷了,因为他不会。后来,考试时他甚至会问旁边的同学:“这是化学还是物理?”

中学时他已然早恋,尽管他并不承认十五六岁谈恋爱算早恋,并且振振有词地说,十五六岁是古代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不认为我算很早,我经常问那些男女嘉宾,27岁怎么从没谈过恋爱?没有时间。你怎么会没有时间呢?好了,22岁都没有恋爱过,一到工作了又要花时间找工作,要好好工作,你不能,你要是工作又耽误了,你说这些事互相影响吗?按照法律规定22岁就是说‘大四’的时候是可以结婚的。”

孟非的中学暧昧对象会把自己的卷子写完不填名字直接扔给他,然后把他的卷子拿过来默默做。他的记忆力很好,能记住所有公式,但他不做题,考试时傻眼,不懂得如何把题目套进公式里。现在说起来好像正常智力的人都不会犯这种错误,那时化学老师就认为孟非的智力有问题,对他爸爸说:孩子正在发育期,要加强营养。“当你明白过来的时候吧,你少得太多了,就是补都没法补的那种地步了。”

可是他的文艺才能又很出众,语文课所有难题老师都会叫他起立解答,主持校内各种活动均不怯场。“这是一种补偿,人总要在一个团体里边找到一种平衡,一种支撑,培养点自信,人总要找回点尊严吧!”

上高三时孟非对自己采取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比较了解我的老师知道我是内心还比较上进的青年,但不是每个老师都会这么了解我,我具有大多数‘混混’表现出来的那种外在的东西。”所谓“小混混”的外在,就是抽烟、迟到早退、旷课、借女同学的钱不还,和狐朋狗友看电影、吃饭。

1990年,他高考落榜,这在他意料之中,父母都已接受了这个现实,可实际上孟非的心情并非一潭死水,他比喻说:即使人知道自己总是要死的,当医生告诉你快死了时,还是重大的打击。“那个时候能不能上大学是个分水岭,很明确的一个界线,你就被这个社会划分到另外一个阶层里了。能上大学就意味着人生一个更高的平台,更高的起点,更多的选择;你没有机会上大学那你的选择就少一些,你和很多同龄人站在一块儿排队,当然会有自卑感,往大了说,一直伴随到现在。”

孟非被排在了“无业青年”那一队,他上了一学期自考班后,和朋友们去深圳淘金了。刚刚改革开放,渔民在码头卸下货后,会有一批扛大个的青年把货送到酒店、饭馆,孟非干的就是这种活儿,生意旺的时候一天可以赚几百块,可谁也保证不了明天会有活儿。尽管干着苦力,他内心却非常明白自己和其他后进青年不一样,未来也不一样。

他的父亲是江苏电视台的一名中层干部,本来安排子女并不是很难的事,但父亲一直没有为孟非求过人。“人到中年我觉得好多事都能理解,不是我儿子‘海归’回来了和领导说说啊,这挺有面子的事儿。你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你去和领导开口,也丢脸,人一句话就把你回了,不符合标准呢!”

当时孟非并不理解,并有些许的怨恨,这导致他形成一个看起来有点悲观的人生原则:永远不对别人的帮助抱有太高期许,哪怕是你的父母。

他的第一个正式职业是《江苏广播电视报》印刷厂的临时工,如果干得好,或许有机会转正。那一年他出过印刷厂建厂以来最大的事故??左手卷进了开动的机器滚筒里。在医院里,他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甲被拔下来,充分理解了江姐所承受的痛苦。

受伤之后的孟非更惹领导厌烦,他的工伤导致工厂安全大整顿。在得知自己被扣了50元奖金后,孟非大闹车间,然后卷起铺盖扬长而去,又混在了社会上。他妈妈看他实在无所事事,让他进入电视台当临时工,有活儿的时候一天50元钱,这一干就是七八年,至今孟非也回想不起自己是哪一年转的正。

“在中国要获得身份都不容易。这就牵涉到组织人事方面的事,这是我一辈子都没搞清楚的事情,它以什么方式、什么条件给哪些人。”电视台的人事制度都差不多,分为正式、台聘、部门聘、栏目聘和临时打杂。以前当临时工的时候,电视台一分带鱼、卫生纸之类的福利,他们这些临时工要负责搬东西,但搬完后没他们的份儿。

转正对于孟非就是“光荣地获得了分带鱼的资格”。“到了那一天,你觉得屈辱过去的时候,由别人搬来带鱼给你,那些人就是当年的你。你说那时候会有什么感觉?有人觉得我今天终于混出来了,老子今天终于混出头了。但是我的感觉,这就是生活。”

提醒您:因为《孟非糗事大起底:我“随遇而安”的那些年》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孟非糗事大起底:我“随遇而安”的那些年》在线阅读地址:孟非糗事大起底:我“随遇而安”的那些年

12
经典故事
省重点实验室巡礼(三):激发创新驱动力点燃发展“强..
新型研发机构(四):在求新求变中破浪前行在求新求变..
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强化关键绿色技术攻关..
以高质量科技党建 凝聚科技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
大数据背景下医药研发创新驱动路径研究..
|回望2022| 浙江科技启航新征程
伪满初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电业权益的争夺
—..
中美民众民主价值观比较
——基于第六波和..
东亚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探析
..
栏目索引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