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中星微电子董事长 邓中翰(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二、中星微电子董事长 邓中翰

肩负国家期望 结束“中国无芯”历史

邓中翰:十年星光“中国芯”

1.成功征程

天才少年迷恋浩淼的星空

那时候,我就奠定了一种人生的理想

邓中翰出生在南京,饱受六朝古都文化渲染的他,在中学时迷恋上浩淼的星空和宇宙,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由此播下种子。1987年,邓中翰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并如愿进入“地球与空间物理系”。

“可以了解宇宙了!”他清楚地记得拿到科大入学通知书时的激动心情,“我的学号是8707003!‘87’代表我1987年考入中国科大的,这是母校给我永远的印记。”进入中国科技最高学府的邓中翰如鱼得水,这位天分极高的学生很快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四时,他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这份殊荣让邓中翰尝到了创新的喜悦。“那时候,我就奠定了一种人生的理想,也奠定了一种人生的态度,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敢于面对挑战,全身心投入进去。”

影响邓中翰的第二座学府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2年,他赴该校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18位诺贝尔获奖者的巨幅画像高挂在校园的走廊里,每天走过这里,心怀崇敬的邓中翰都暗下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1997年毕业时,邓中翰成功拿到电子工程学博士、物理学硕士和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成为该校成立130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科的学生。

海外闯荡 硅谷首次创业

感到祖国求贤若渴的殷殷之情,回国创业的想法油然而生。

毕业后,邓中翰进入IBM、SUN等大牌IT公司进行实践。比如,在IBM从事高级研究员时,邓中翰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获得过“IBM发明创造奖”。

其实那时候,邓中翰的生活已经很优越了,但骨子里的创业精神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创业传统让他踏上了创业的征程。一年后,他离开IBM回到硅谷创建了集成电路公司PIXIM,邓中翰任首任董事长,技术天赋与商业才华开始迸发。

这家公司主要研发高端平行数位成像技术,用于卫星、监控、外太空探测等,因为走的是技术路线,很容易就获得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青睐。公司市值很快达到1.5亿美元,这时,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向他敞开大门。

在全球芯片行业,核心的标准和技术为欧美大公司垄断,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这块领域仍是空白。那时,中国科技界一直在寻找破解难题的人,包括云集海外留学精英的硅谷,崭露头角的邓中翰进入视线。1998年,在与邓中翰有“忘年交”之谊的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介绍下,信息产业部领导赴美考察时约见了邓中翰。一席长谈,邓中翰深深感到祖国求贤若渴的殷殷之情,回国创业的想法油然而生。

誓师行动 鼓动一批精英回国

那个念头来得如此迅猛和强烈,让人难以招架

1999年国庆是一个重要转折点。邓中翰受国务院之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产业报国”的激情汹涌而至。“那个念头来得如此迅猛和强烈,让人难以招架,渴求得让人心悸,现在好像没有机会去体味那种激情了,有点怀念。”回忆起那段时光,邓中翰依然心潮澎湃。以阅兵车队为背景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着那一刻的信念。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海归”回国创业正处高潮,像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不过多数是单打独斗,而邓中翰则“鼓动”了一批IT精英。

“硅谷创业时觉得顺理成章,回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邓中翰坦言,说服自己回来容易,但让同伴们放弃美国的生活回国创业并非易事。毕竟多数人在硅谷的事业蒸蒸日上,并且像杨晓东博士全家在美国定居。于是,邓中翰搞了一个小小的“誓师行动”。带着上午观看50周年国庆大典的兴奋,邓中翰和杨晓东、金兆玮等人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并立誓:一定要把在海外学到的知识用于推动中国落后了几十年的芯片产业的发展。

这张意气风发的照片现在就悬挂在中星微电子北京办公大楼里,成为雏形中的中星微一个重要见证。而其管理团队就这样敲定,其中杨晓东负责搞技术,金兆玮负责市场销售。两周后,1999年10月14日,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被寄予厚望的“星光中国芯工程”随即启动。

创业之初 从温暖的硅谷到寒冷的仓库

在创业初期,很多东西能省则省,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实处

早在回国之前,邓中翰就在思考中国如何突破“中国无芯”这一世纪难题。邓中翰和他的团队认为,英特尔、AMD、三星这些强大的对手的优势主要集中在CPU和存储芯领域,中国芯片业要实现突围必须另辟蹊径。

“当时的硅谷,许多公司在时代变?中一点点被行业巨头吃掉,或者在一些没落的领域挣扎多年,最后也是走向死亡。所以在宽带网络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坚信多媒体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邓中翰说。

刚开始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家有着红色创投背景的中国本土IC设计企业领头羊,居然在“北土城西路103号”一个小仓库里办公。

“在创业初期,很多东西能省则省,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实处。现在回头去看,10年前环境还是蛮艰苦的。”令邓中翰最难忘的是第一个冬天。那个冬天好冷,仓库却没有暖气,员工们的手都冻裂了。从温暖的硅谷到寒冷的仓库,这种对比太强烈。不过这些创业者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在硅谷,很多创业型公司都是从仓库起步的,仓库也是最快最方便的,弄一个黑板就起步了。“我们一定要度过这第一个冬天,如果过不下去,我们就不可能迎来第二个、第三个冬天。反之,只要我们能熬过这个冬天,‘中国芯’就能迎来它的春天和夏天!”邓中翰说。

好在来年春天,因扩张需要公司搬进海淀科技大厦,再也不用挨冻了。

融资成功 开中关村企业之首

在硅谷,董事长、CEO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融资

资金、人才、技术是半导体行业的三道重要门槛。有了豪华的海归团队,有了技术突破的方向,资金这道瓶颈摆在邓中翰面前。尽管有1000万的注册资金,尽管有政府的支持,但是他认为如果不继续融资,启动资金会很快用完的。并且,如果要趟出一条独特的硅谷创业路径,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于是,这位文质彬彬的青年开始四处奔波艰难融资。

“在硅谷,董事长、CEO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融资。”邓中翰认真地说。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天就开始谋划融资。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第一次融资便受挫。1999年11月底,闻讯山东淄博有一陶瓷企业有意注资,他便从遥远的硅谷赶去洽谈。当晚在一个会议室,面对着黑压压的几十号人,风尘仆仆的邓中翰进行了第一次融资演讲。不过遗憾的是,这家企业最终也没有注资。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