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迪信通董事长 刘东海(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四、迪信通董事长刘东海

“手机实际上是精神产品,是个非物质的东西,跟咖啡有同质。”

刘东海:手机商人的文化密码

1.成功征程

他曾是乡村教师,不甘平淡考大学;曾经在外企工作,不甘打工而毅然下海;

他卖过皮鞋,倒腾过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最后幸运地搭上通信业的创业快车;

15年的时间打造出全国最大的手机零售连锁公司——迪信通,这个一直不满足于现状的四川人立志做中国人的通信“顾问”。

增值服务:悄然试水咖啡馆

“希望在大的旗舰店里面都搞一个咖啡角,可以让顾客舒服地买手机,与那些家电卖场以及同行相比有差别,算是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手法吧。”

中午时分,刘东海才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并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地方接受我们的采访——优兰德咖啡馆。

这是坐落在西三环紫竹桥东南角的一间咖啡馆,外表古朴,迎门便是热烈的欧陆气息,暖色调的木材,讲究的欧风铁艺、布艺流苏,看上去跟紧挨的迪信通店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去年这里还是迪信通的一个旗舰店所在。

“您要进军餐饮业?”面对这样的疑问,刘东海否认了这种猜测:“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为会员提供增值业务,为VIP客户们提供一个交流的‘第三空间’。”

记者了解到这是刘东海亲自设计的一个作品,再进一步,这恐怕是刘东海追求的一种意境。一位迪信通人士私下说,刘东海要求这家咖啡馆展现的是30岁女人的风韵,从选料到灯光再到空调,一点点的细节,刘东海都格外上心。记者观察到从去年开业以来,优兰德咖啡厅上座率还不错,这里还提供免费上网。刘东海称,咖啡馆只是一个尝试,目前在北京只有一家。而将来不排除在有条件的地方也“拷贝”一下。在优兰德的介绍中,记者也发现其定位是一个“国际连锁咖啡店”,并被迪信通赋予文化品牌的寄托。

那么咖啡跟卖手机到底有什么关联?“手机实际上是个精神产品,是个非物质的东西,跟咖啡有同质。”刘东海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手机以前卖的是硬件产品,但现在已经不是这么简单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购买过程中的愉悦感觉,而这对当下手机零售渠道提出了新的考验。咖啡馆实际上卖的是服务,而手机也在往这方面靠拢。在刘东海的计划中,希望在大的旗舰店里面都搞一个“咖啡角”,“可以让顾客舒服地买手机,与那些家电卖场以及同行相比有差别,算是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手法吧。”(下转B4版)

初涉商海:在BP机短暂绚烂中小试牛刀

“作为一个‘北漂’,我想,仅靠这样打工,想买房、成家,太难了。”

刘东海很低调,对那段下海前的岁月轻描淡写。1966年他出生于四川省武胜县清平镇;1981年报考了南充师范学校,后被分配到万善镇小学当老师。两年之后,不甘现状的他决定考大学,并幸运地被北方工业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刘东海进入北京三元牛奶厂,后跳槽进入一家中日合资公司,这段工作经历是刘东海商业生涯的启蒙。

那时候,刘东海做最基础的销售工作。很辛苦,为了生活而奔波于全国各地。在这家中日合资公司,刘东海耳濡目染了日本人的敬业精神以及干活的细致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辛苦的工作换来的只是微薄的回报,“作为一个‘北漂’,我想,仅靠这样打工,想买房、成家,太难了。”在中关村下海的浪潮下,创业的想法慢慢萌芽。

1993年,27岁的刘东海迎来了创业的第一个重要转机。“我有一个同学在华讯公司销售寻呼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告诉我,销售寻呼机是不错的机会。”刘东海说。当时这个行业表现出来的活跃让刘东海很兴奋,他只是隐隐感觉到人们很迫切地需要这个东西。事实上,他的判断非常准确,寻呼机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典型符号。当时人们只是靠固定电话联络,离开座机就找不着人了,于是大街小巷穿梭的人群中,挂在腰间的BP机也成为一个身份的象征。无处不在交流的信念开始流行。

当然,机会稍纵即逝,寻呼业的灿烂终究只保留了几年的时光。但幸运的是,刘东海抓住了这短暂的黄金机会,迪信通从两个店面正式起航。

迅速成长:“大哥大”利润刺激着成功欲望

“初创业的人一般不懂现金流的问题,有点钱都用来买车买房,把现金流失掉了,而我则没有陶醉在暂时的收获里。”

在当时,对于两手空空的刘东海而言,一个门店两千块钱的租金简直是天文数字,于是他辞去工作,大胆向信用社贷款5000块钱,并全部投入位于前门的两个店面。

“在当时贷款是需要勇气的,有没有想过会失败?”面对提问,刘东海思忖片刻,仿佛回到那段激情洋溢的岁月: “创业不要怕失败。很多人还没有走就想到一堆失败的可能,那肯定?功不了。小孩子长大难免会摔跤。人只要努力,往前跑,结果可能是有远有近,但只要努力去做一定会做出很多事来。”所以,刘东海在公司内部一直提倡创业,鼓励那些有创业冲动且有经济条件的年轻人去创业。

租下店面的刘东海投入到公司的运作中,全身心地去研究顾客、研究橱窗广告、研究寻呼机群发广告以及报纸的中缝广告,那段日子辛苦而快乐。直到1995年迪信通开始销售大哥大,那时一台大哥大能赚2000多元,让刘东海结结实实地大赚了一把。

刘东海第一次觉得自己富有了。“那时候赚钱的感觉很好,到手的往往是现金。钞票一旦变成账上往来的时候,就缺少了刺激。”刘东海笑着说。

“一直到1997年,迪信通赚了些钱,但是很庆幸自己没有陶醉在暂时的收获里面。”刘东海总结,多数创业者都在5年左右关门走人。“因为创业人一般不懂现金流的问题,有点钱都用来买车买房,把现金流失掉了。”据了解,迪信通成长过程中,每当有部分流动资金时,刘东海首先考虑的绝对不是为自己买房、买车,而是会把这笔资金拿去在全国再多开一家店。这种节俭的风格一直延续至今,直到现在刘东海的房子还是分期付款,并且只有一套房子。这种近乎苛刻的生活在民营企业家中并不多见。

跑马圈地的战术帮助刘东海夺得市场先机,2005年迪信通便称雄于华东、华北和华中等地。当然,很多地方的进发也步履维艰,比如广州。刘东海也坦承,“广东做得一般”,主要是不适应当地的文化习惯。

不惧竞争:下一目标5000家店

“中国人自己开的连锁零售店还没有一个特别像样的。”

“服务”是刘东海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他认为未来的竞争将是服务战。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培训员工的时候他发现,很多人没有去过五星级酒店,他就想让员工去体验一下,买一罐可乐,大概30块钱左右。转身再去超市同样花30块钱,会买12罐左右的可乐,拎在手里会很沉。差别在哪里?五星级酒店有精美的装修、不错的服务气质等等,这是服务带来的价值,哪怕溢价十倍。迪信通就要提供“通信服务”,为消费者的生活、工作提供帮助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