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26)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周荣鑫并不认同朝农的教学经验,但教育部毕竟是刚刚恢复的部门。周荣鑫的反对并未扭转局面。而且早在北大1970年首次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时,除了明确提出“三忠于”外,也曾指出要培养“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

在当时的舆论主导下,不但有很多工农兵学员毕业后选择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实践与“工农画等号”的这个口号。甚至还有一批已经抽调到工厂,已经工作几年的年轻人也要求重新回到农村去,开始自己的第二次插队落户。

刘小萌:这些人重新回到农村之后,很快就被树为典型。有一部分人在当地入党做官,立刻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毛远新“推出”的朝阳农学院经验更把“社来社去”绝对化。周荣鑫无所畏惧地提出问题:“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就不能当技术员,不能当干部,只能回去当工人农民,这样成不成?”“我们现在学校有没有培养干部的任务?不培养干部办大学干什么?”“根本不要文化,就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行吗?”

他对毛远新所在的辽宁省的做法很不满。他说,辽宁来电话,要求学

生全部“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全部分配在省里,我答复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又打电报,向计委要150 名俄文翻译。我告诉计委,没有,都“社来社去”了。培养出来都“社来社去”,不给国家办事,行吗?都“社来社去”,教育部门也不好办,教师队伍的来源就成问题。

-- 夏杏珍《周荣鑫与1975 年教育改革》

虽然1970年北大招生时,就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

但是大学生在那个时代毕竟为数不多。根据有关数据显示,1976年全国高中毕业生的人数是517.2万人,那一年推荐上大学的人数是21.7万人。当年的高中生加上前两年的待业生,实际的升学率只占3-4%,在同代青年中不到1%。

一名毕业于举世闻名的北京大学的学生放弃进入国家单位机会,居然要求到农村去当农民。这自然在北大校园里引起了强烈地轰动。很快高红十被学校树立为“从劳动人中来,不忘劳动人民”、缩小“工农、体脑、城乡”三大差别的典型。成为作风朴实、吃苦耐劳、能自觉抵制剥削阶级思想腐蚀的工农兵大学生代表。

张祥茂:她就不相信拿笔杆的手和拿锄杆的手是对立的,她很有勇气。当时的呢,在学校里面也很轰动,我很佩服她。如果是我,我做不到。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