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27)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很多年后,高红十对当年自己的选择做了新的诠释。她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一直在一种期望和不如愿的状态下度过。频繁的政治运动让她非常不喜欢大学,也产生跟不上的想法。而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现状,也让她十分失望。

高红十:就觉得知识分子非常猥琐,因为是在那种大的背景下压抑的。也挨整也被整,让你觉得知识分子人格魅力也没有,也觉得我们混迹于这些人当中。因为也说要留校教书,当时教书今天挨批、明天挨斗,这种(感觉)很不爽的。觉得没有意思,或者就是说当时被分到北京市委科教组一个部门觉得也是那种灰色人生,就觉得这样。

1975年11月7日,高红十本命年生日。这一天,在学校工宣队的欢送下,高红十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在工宣队代表的陪同下,她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延安,实现了自己当年离开延安时的誓言。

高红十: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那天我24 岁生日,是我的本命年。学校有工宣队的人送行,应该是党办一个叫王丽梅的大庆学员,她是大庆来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送到那儿以后,交到当地知青办。

高红十原来落户的村子已经没有知青了。在当地知青办的帮助下,高红十被分配到了南泥湾公社三台庄大队。三年前从延安走出的高红十,只是一名普通的知青。此时回来的她已经是一名有文化、有学识的工农兵大学生了。

在她完成的毕业小说《成长》中,主人公晓京和她一样都是工农兵大学生。小说里的主人公毕业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到农村插队的地方办起了农业大学。而塑造了晓京的高红十,回到延安后,却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唱响全国的《理想之歌》

1975年月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理想之歌》编辑成配乐诗朗诵播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12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赞《理想之歌》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美好的长诗。12月26日,著名老诗人臧克家写了一首赞颂《理想之歌》的长诗,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他说:“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无法用散文表达感情,所以写诗”。他称赞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

高红十:配乐朗诵,当然这广播很厉害,就跟现在媒体电视和网络似的, 它就是第一传媒。识字的人可以听广播,没钱订报的人也可以听广播,广播是免费的,而且是覆盖很广的。广播配乐朗诵,哇,这个影响就大了,当时据说好像有些人,就到学校来要这个诗。因为它当时毕竟有这么多工农兵学员,有这么多知青,觉得有了这么个点了穴的东西。

1976年元月2日,留在北京的张祥茂、陶正、于卓接到学校的通知。让他们和自己的老师前去《人民日报》,对长诗《理想之歌》进行修改。

张祥茂:这个事情谢冕老师他应该清楚,他通知的大家。当时就在王府井《人民日报》那儿,现在《人民日报》从王府井搬走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