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25)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三、从理想到现实

回延安

1975年夏天,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将要毕业了。由于国家对人才十分渴求。这一届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高红十也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市委。但是临近毕业的高红十却做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选择--回延安。

7月份,在北大中文系召开的全系大会上。高红十宣读了自己写好的毕业报告。她在报告中写道:“《理想之歌》不应该只写在纸上,也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自觉地贯彻到行动中去。”为了实现理想,她决定到陕北黄土高原上去当一名农民。

高红十:我就念了这个,要毕业当农民的这个选择,我记得我念完了以后, 静了一下。满场长时间的掌声。我记得那股掌声很震撼,至少我觉得当时很多人是被震撼了。他不一定都照着这个去做,但是总归觉得还有这么一个人,还有这么一种选择。

此时全国正大力推行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社来社去”的经验。朝阳农学院的核心是普通劳动者上大学,毕业后回原单位当普通劳动者,把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转变为“劳动者”或“普通劳动者”,把学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辽宁朝阳农学院的经验,很快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行。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它。辽宁省沈阳市机电学校的七名学生就曾提出异议,并贴出了一张《我们决不单纯做普通劳动者》的大字报。结果很快招来一场无情的批判。

1975年4月23日,《辽宁日报》刊登《我们决不单纯做普通劳动者》的大字报,同时还刊登了一篇与它针锋相对的大字报《这个口号意味着什么》。表面看来,这是公开而平等的讨论,实际上是为了彻底批判这种不甘心当一个“普通劳动者”的“错误观点”。

同一天,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推广辽宁朝阳农学院经验的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推广“朝阳农学院社来社去”的经验。随着各大报刊媒体对朝阳农学院的报道,全国各大院校纷纷掀起“学朝农”的热潮。“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成了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

刘小萌:正式招收大学生是1972 年,1975 年成批大学生毕业。所以当时提出来教育革命,教育革命的身体力行怎么做?与工农画等号。我大学毕业了, 我要求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所以有一些大学生呢,在毕业之后就要求重新回到农村去。

朝农经验

1973 年11 月28 日《光明日报》以《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为题,发表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的教育革命调查报告,宣传“朝阳经验”。这所学院原名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设有农学、水利、牧医、果林四个系,几年来先后举办了五十多期短训班,为社、队培养了近万名各种农业技术人员。经验是:一、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即学生由社、队选送,毕业后仍回到原来社队当农民,为社、队培养农业科学技术骨干-- 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二、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建立了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新体制,以科研促教学。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若干课题组,围绕科研课题组织教学。三、办学方式,实行“几上几下”,每年分期组织学生回到自己社队,参加当地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从而使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走向了社会。“上” 就是在校学习,“下”就是回队实践。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