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19)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张祥茂:四个人各写各的稿子,大家分头去写。

写完之后,大家聚集在一起讨论。每人写的内容不相同,角度也不一样。朗诵完各自写作的诗歌后。杨匡满和指导老师谢冕认为四篇诗歌的主题各有特色,但需要集中一下。最后杨匡满决定,将四个主题变成两个主题:歌颂与理想。

高红十:两人写歌颂,两人写理想。好像张祥茂有一个标题叫《理想之歌》。

一周之后,四人再次见面。在朗诵完各自的作品后,依然感觉不满意。大家又开始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那一年暑假,在北大未名湖旁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四个年轻人热烈争论的身影。

高红十:大家都很尽力,也真没有什么名利思想。就希望把它写好。那么写了一遍“理想”的,又写一遍“歌颂”的。或者再倒过来,你也再去写“理想”,他也再去写“歌颂”。“歌颂”这个始终没有写好,因为这个太套话了。

张祥茂:觉得写不下去了,写了一半就再也写不下去,然后大家就聚集在一起讨论。

最终,杨匡满把“理想”定为这首诗歌的最后主题。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先后在“文革”中参加过红卫兵大串联、经历过上山下乡和支援边疆、最后返城读书……他们放弃了城市舒适安逸的生活,离开父母和师长的庇护,走向艰苦的农村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他们经历了个人理想和集体理想的碰撞,也经历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理想的碰撞。理想无疑是最好的概括。

这个主题也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群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交融杂陈,这一切让四位年轻人无限感慨。他们决定以知青为对象,以陕北为背景。结合自己上山下乡的经历,把年轻人的理想、民族的理想、国家的理想用诗化的语言喊出来。

高红十:以延安知青、共和国同龄人,以这个口气讲历史、讲插队、讲理想。

张祥茂:从作品本身来说,就是从一个个人追求、理想,然后走向了一种阶级的、民族的、国家的大的理想。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作家孟伟哉以及老师谢冕等人都对高红十他们进行了指导。一个多月后,经过无数次修改的《理想之歌》终于完成了。

张祥茂:从8 月5 日到最后发表,那也就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就交了初稿。

《理想之歌》完成后,暑假也已经结束了。他们得到的消息却是,《人民文学》不复刊了。一个多月来的心血却换来这样的结果,这多少让高红十他们有些失落。但他们失落的情绪很快被新的创作任务冲淡了。新学期开学后,根据

“开门办学”的精神,高红十、陶正和另两名同学与一位老师、一位张思德的老战友分赴陕西、甘肃、四川,采写毛主席名篇《为人民服务》主角张思德。张祥茂带以小分队赴云南,采写知青典型。按照毛主席“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他们直接走进生活,进行文学创作。

1972 年夏天,原《人民文学》负责人,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示, 遵照毛主席批示同意、周总理亲自关怀制订的《关于出版工作座谈会的报告》中筹办文艺刊物的精神,着手准备《人民文学》杂志的复刊工作(即从中国作家协会向阳湖干校调回《人民文学》原副主编李季负责筹办事宜,“四人帮”信不过,拖延不批)。但是,万恶的“四人帮”多方刁难, 故意拖延时日,始终不予批准。结果,筹办的班子被迫解散,人员含愤离去,《人民文学》复刊计划又被打入冷宫。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