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18)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为了庆祝《人民文学》的复刊,出版社专门成立一个编辑第三组筹备复刊的工作。杨匡满为责任编辑之一。经过编辑们的讨论决定,复刊的第一期《人民文学》杂志,将采用一首情感丰富的长诗作为压卷之作,也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大和四届人大献礼。

杨匡满:当时感到缺一首分量比较大,主题比较宏大那种(诗),就是一首压卷之作,或者卷首之作,比较长的诗。

最初,人民文学》准备请著名诗人、《雷锋之歌》的作者贺敬之来写这首诗。但是贺老认为自己年纪太大,写不出激情洋溢的东西。这样富有朝气的作品,还是应该交由年轻人来写。《人民文学》的编辑们很快想到了当时最风光的工农兵大学生,而北大中文系的学员无疑是创作诗歌的最佳人选。带着这个想法,杨匡满来到了北大中文系。得知他的来意后,北大老师向他推荐了四个人:高红十、张祥茂、陶正和于卓。

杨匡满:选他们主要是政治考虑,几个作者的情况当时都不了解。

这时候高红十正在内蒙古建设兵团。暑假开始不久,她就去看望插队落户的妹妹。妹妹的连队驻在乌海市下边一个叫黄白茨的地方,这里濒临黄河。连队的战士们在黄河中心一个叫中滩的小岛上种了些瓜菜,大家经常坐着船儿往返两地。

临近“八一”建军节那天,高红十跟着战士们登上了岛屿,记录一些兵团战士的生活故事。从中滩岛回来后,她又准备去一趟包头,看望一下在那里的舅舅。这时妹妹急急忙忙找到她。说母亲刚打电话过来,让她赶紧回家。

高红十:说谢冕找,有写作任务,要写一个诗。

谢冕

中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诗人,福建福州人。1955 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大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论诗》《新世纪的太阳-- 二十世纪中国诗潮》《永远的校园》等。他的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曾对朦胧诗运动产生过极大的作用。他被称为80 年代文学青年的精神领袖。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

听到有写作任务,高红十没有丝毫怠慢,连忙起程回到学校。这时候张祥茂、陶正和于卓三位同学也回到了校园。能为《人民文学》这样国家级的刊物写作,而且是用于献礼的政治长诗,四人都很高兴。但他们缺乏创作大型诗歌的经验。不知从何下手。

杨匡满亲自把四人组织起来,讲大概的写作要求,讨论初步的诗歌方案。虽然四人感觉困难很大,但也充满了创作的热情与冲动。由于初期创作,大家都没有什么头绪。最后大家商定,各自分头先写一稿。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