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17)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前后共发表了181 篇为政治需要服务的文章(撰写219 篇),其中

三十多篇成为当时圈定的学习文件。其文章多数以显赫位置,首发于《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历史研究》也在他们掌握之中。文章一经发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必先

后转载;被视为中央高层意图的反映。时有“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 的说法。

1972年学校虽然恢复了的招生考试,但文化考试仍没有列入其中。招生依然以家庭出身、政治表现、路线觉悟、实践经验等为标准。对文化程度的规定只要求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就可以。与“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新招生制度相结合,很快在全国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新事物”--走后门。

刘小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大量知青在农村没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知青当然就把上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出路,而且是人生的一个最佳选择了。所以就导致了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走后门之风迅速就发展起来。

杨东平:失去一个相对比较公平--“ 分数面前平等”这个过程。人为因素介入就是“开后门”的不正之风非常严重。1972年开始,在它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开始显现。

钟志民出生于长征老革命、军队高级干部家庭,1968 年在南昌二中初中毕业,即响应毛主席号召去江西老区瑞金沙洲坝农村插队劳动。但他在农村只劳动了三个月,于1969 年初占用一个社员的征兵指标参了军。在当了三年兵之后,凭借父亲的关系,于1972 年4 月被“推荐”到南京大学读书。在大学的一年半学习中,钟志民对自己上大学一事产生了新的认识,以自我革命的激情向南京大学党委提交了一份申请退学报告。在报告中他自我解剖说,自己没经群众推荐、招生选拔等合法程序而由父亲给军区干部科打电话指名调选上大学。在列举此事的种种不良影响后,他恳切提出改正错误、退回部队。1974 年1 月18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钟志民的退学申请报告。

-- 周全华《百年潮-- 钟志民退学事件》

1972年5月1日,针对社会上“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中共中央发出了

《关于杜绝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走后门”现象的通知》的文件。但仍然难以阻挡这股由非客观选拔标准引发的“走后门”强流。“走后门”的结果导致了学校新生文化程度低下,并进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

1973年,高校招生工作有所改进。中共中央提出要“重视文化检查”,恢复招生中的“文化考试”。这时候,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也渐渐有所收敛。教学秩序开始有了好转。

长诗献礼

1973年,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毕业,应就业形势的需要。一些宣传工农兵学员的报告、文艺作品作为政治符号被提炼了出来。这一年,也是中国政治经济秩序相对稳定的一年。

在此之前,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国务院根据《关于出版工作座谈会的报告》(1972年),开始恢复文艺刊物的出版。1966年被迫停刊的《人民文学》杂志,也准备复刊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