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16)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按汉语专业和文学专业,中文系把这一届学生分成两个班。喜欢创作的高红十和张祥茂同时选择了创作班。担任他们班主任的是北大著名教授谢冕。在开门办学的教育理论下,谢冕带领中文系全体学生在京西斋堂乡洪水峪和燕家台深入生活,开展学习和写作训练。

张祥茂:我在文学专业学了一年又分班,分一个理论班、一个创作班,我是喜欢搞文学创作,所以就报名创作班。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谢冕,他是很有激情的一个教授。

高红十:我们二班就上了洪水峪,大约22 个学生吧!谢冕老师也去,大家一块下去一块住。可能一块待了那么一两个月。

1972 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认为:“文化大革命前17 年教育路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就是闻名全国的“两个估计”。正是基于这种荒谬绝伦的“估计”。《纪要》提出:“要

充分发挥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作用”。简称“上、管、改”。这样,从工农兵学员跨进大学时起,就被摆在与学校教职员工对立的位置上。在工农兵学员中,确有极少数人,在大学里积极充当“上、管、改”先锋,与进驻大学的“工宣队”“军宣队”一起搞政治运

动,参与对教职员工的整肃。

-- 刘小萌《工农兵学员》

在那个年代,社会上的政治运动不可能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经历了半年多的正常教育后,北大中文系的同学又参与到各种政治运动中。写大字报、组织讨论小组等等。当时的老师也都加入到讨论组里。好不容易恢复的正常教学又全部停了下来。

高红十:可能半个月、一个月就干这个事。这个告一段落后,你可能又上点课。那么下回“评法批儒”,批儒家小故事、法家小故事。批完后,“克己复礼”又来了,这个课就来做这个。学校没有完整规划,很随机,因为有大政治任务,它首先就要找北大,你包括像冯友兰、周一良都是北大很有名的教授。

“梁效”评法批儒,需要历史知识,需要发言。

梁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梁效”即“两校”的谐音。另外还有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均、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也是该写作组的笔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频率最高、名声最大。如遇有特别重要、需要正式身份的文章,仍署全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名义。

该写作班子最初以“批林批孔研究小组”名义组建于1973 年10 月。1974 年人员调整后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其活动结束于1976 年10 月。由驻两校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另有8341 部队一名军人任书记,清华、北大各一人任副书记。分为写作组

(组长范达人)、材料组(组长汤一介)、注释组。以北京大学朗润园湖畔一外国专家招待所的灰楼为住地。组织成员最多时有三四十人;清华大学10 人、北京大学20 多人,还有个别中国人民大学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