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1、历史、史前史和深度时间的兴起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的发展而递相发展。人们几乎没有考虑到,在同一阶段,不同的文化可能同时存在。”[3014]

到此时,“科学”这个词已经开始获得其现代含义。(“科学家”这个词是由威廉·惠威尔在1833年造出来的。)到18世纪末之前,使用更多的是“自然哲学”或“博物学”。这是因为“自然哲学”听起来更温和、更人性化,还因为它是一个混成词:在许多地方“博物学”协会举办诸如文学、人文学科和哲学等讲座。逐渐地,随着各种学科出现,首先在德意志,后来在其他地方,由于学科专业化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喜欢用“科学”来指称这些新活动。

我们现在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语文学家在攻击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时,科学界人士大多没有加入。大部分生物学家、化学家和生理学家在宗教信仰上都非常虔诚。林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林奈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和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且他还为进化论构筑了部分背景,但他同伏尔泰非常不同。最早同“存在之链”理论决裂的是约翰·雷,一个博物学家,他认识到全部物种(几千个物种都是在新大陆和非洲发现的)不能在一条有意义的等级链中排序,他认为生命形式在很多方面各个不同。林奈因此想,对世界的有机物进行重新分类可能会帮助他理解上帝的神圣计划。他并没有宣称自己了解上帝的想法,他坦白承认自己的分类体系是人为的分类法。但是他认为这个体系有可能接近上帝的设计。后来证明尤其关键的是,在他自己的植物学领域,他借用了R.J.卡梅拉留斯对植物性别的发现(1694),这意味着林奈把植物的生殖器官作为其分类体系赖以建立的主要特征。[3015](当时,对有性繁殖有多种解释,或是由于自然发生,或是由于微生物,或是源自雄性和雌性的精子混合在子宫中,这些微生物或精液被认为具有“记忆”,知道它们将孕育成什么形状。)林奈在《植物种志》(1753)、《植物属志》(1754)和《自然系统》中提出的双名法让人们注意到种、属、科等之间的系统相似性。从这里明显可以看出,上帝的计划不是线性的,这导致布封在攻击林奈时发展出自己的“变性”理论,例如,他知道的200个哺乳类物种都来自38个“原始”种类。这是一种早期进化论思想。[3016]

但是另一个学科正在发展中,它将把历史,尤其是史前史推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并将进一步为达尔文做好理论准备。这就是地质学。地质学从根本上不同于其他所有的科学,也不同于哲学。正如查尔斯·吉利斯皮所说,地质学是第一门关注自然历史而不是自然秩序的科学。

17世纪,笛卡尔首次把新兴的天文学和新兴的物理学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关于宇宙的连贯观点,在这个宇宙中,就连太阳,更不用说地球,也不过是一颗星星而已。他猜想地球的形成可能源自一个冷却的灰尘球,被太阳的“漩涡”吸住。(为了避免教会的攻击,他只说这些“有可能”发生。)贝尔纳·德·丰特内尔在《多元世界》(1688)中曾经强调人类在世界新秩序中的渺小,甚至想知道其他星球是否可以居住。[3017]物理学的运作法则在整个宇宙都一样,这种观念是中世纪不可能发生的重大思想变化。关于天堂和人世的基本思想,至少在西方,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这两个王国被认为在根本上是不同的:一个不可能产生另一个。[3018]虽然最终笛卡尔的物理学被牛顿的物理学取代,“漩涡”被重力取代,但是那并没有怎么改变早期的地质学理论。1691年,托马斯·伯内特出版了他的《地球的神圣理论》,在书中他提出,各种不同的物质一起构造了地球,厚重的岩石居于中心,其次是不太重的水,然后是一层轻外壳,也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这样来解释大洪水就容易多了:在薄薄的地壳下面就是浩瀚的水体。几年后,1696年,牛顿在剑桥大学的继任者威廉·惠斯顿提出,地球有可能形成自一颗彗星留下的尘埃云团,它们一起构成一块固体,又因为第二颗经过的彗星带来的洪水而被淹没。[3019]日本人认为地球曾经被巨大海洋覆盖,然后海水才渐渐退去。G.W.莱布尼茨补充说,地球曾经比现在要热得多,地震在过去比现在猛烈得多。(即使在那时人们也清楚,现时的地震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是极小的。)

18世纪,康德在他的“星云假说”中提出,整个太阳系是由一团冷凝的气体云团形成的,这一理论被威廉·赫歇尔的观察所证实,他那经过巨大改良的望远镜表明,或说似乎表明,夜空中的一些星云“或薄雾状云块”是气体或尘埃云团“正在明显地凝结成一颗星”。[3020]布封发展了这一观点,但是就像他之前的笛卡尔一样,他也在寻求与教会的妥协,提出地球开始非常热,但是经过七个阶段逐渐冷却(类似于《圣经》创世中的七天),在最后一个阶段出现人类。

逐渐地,地球本身一直在发生变化的观点开始形成。然而,不管地球是怎么形成的,早期地质学家面临的关键问题是:那些从水中沉积下来的沉积岩怎么能耸立在干燥的陆地上?正如彼得·鲍勒指出的,只可能有两个答案:或海平面消退,或陆地上升。“所有的沉积岩都沉积在一片后来消失的巨大海洋的海底,这样的学说被称为尼普顿理论(岩石水成论),取自罗马海神的名字。”[3021]与之相对的理论是武尔坎理论(岩石火成论),取自罗马火神的名字。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岩石水成论者,事实上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地质学家,是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德意志弗赖堡一所矿业学校的老师。他提出,一旦假定地球在冷却后形成高低不平的表面,不同地域的海水以不同的速度消退,那么就能够解释岩石的形成。首先暴露的是原生岩石。再假定海水消退得很慢,那么原生岩石就会受到侵蚀,被冲刷进巨大的海洋,然后当海水进一步消退时,这些沉积物又会暴露在地表,形成次生岩石。这样一个过程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不同种类的岩石就以这种方式形成,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生“原生”岩石——花岗岩、片麻岩、斑岩,它们在大洪水时期从最初的化学溶液中结晶而成。最后一个阶段是在所有的洪水消退后由于火山活动才形成某些岩石,火山活动解释了熔岩和凝灰岩的形成。根据维尔纳的理论,地球上的火山是由煤矿床燃烧引起的。[3022]他认为,火山活动对地球的形成影响极微,尽管他本人对宗教丝毫不感兴趣,但是他的岩石水成论同《圣经》中的大洪水非常吻合,这也是为什么它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的原因。由此产生了“圣经地质学”一词。

虽然这一理论自有其优点,但是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首先,它甚至没有尝试解释为什么有些据维尔纳理论相对较新的岩石经常被发现位于年代较老的岩石下面。更成问题的是,需要多少海水才能把地球所有的陆地置于溶液中。那必须是许多英里深的大洪水,而这反过来又引发一个更大的问题:那么大的洪水消退到哪里去了?

维尔纳的主要对手是一个参加爱丁堡启蒙运动的苏格兰人,詹姆斯·赫顿(1726—1797)以及他的岩石火成论,尽管一开始他没有什么影响力。自18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博物学家开始怀疑火山活动曾经对地球产生了一些影响。例如,人们注意到,法国中部的一些山脉具有火山形态,虽然历史上没有此类活动的记载。另一些博物学家则引证爱尔兰的巨人岬,那里的柱状玄武岩似乎是熔化而成,因此源自火山活动。赫顿没有从地球的起源开始,而是把自己的理论限于观察而不是猜想。他观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