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7、工厂的概念及其影响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且这个数字还在急剧增长。欧文深知,工厂的长时间轮班对工人的健康和尊严都造成了重大危害。他说,在工厂,“雇佣”已经成为“不顾道德责任的金钱关系而已”。[2603]对他来说,这种道德的缺失是最要紧的。穷人“眼见他身边所有的人都匆匆向前,用邮车那样的速度获取个人财富……”[2604]“所有人都被孜孜不倦地教诲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为了用这种方式成功,所有人都必须学会欺骗;每一阶层的商人都培养这样一种精神,它对公开、诚实和真诚是毁灭性的,而没有这些品质,人就无法让他人幸福,也无法自己享受幸福。”[2605]

欧文从出生地威尔士的蒙哥马利郡搬到伦敦之后,十岁就开始工作。他成功致富并成为曼彻斯特一家工厂的合伙人,后来又成为苏格兰新拉纳克工厂的经理和合伙人。而正是在这里,欧文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进行了工业环境下的社会改革的著名实验。接受拉纳克的工作之后他曾受到极大的震动。“工人无事可做,贫困交加,通常都背负债务;他们经常醉酒,买卖偷来的东西。他们习惯说谎和争吵,只有在激烈反对雇主的时候才团结在一起。”[2606]儿童的状况比狄更斯小说里描绘的还差。他们来自爱丁堡的济贫院,被迫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7点。欧文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身材矮小,智力水平也不高”也就不稀奇了。[2607]

他的应对措施十分激进。为了遏制偷窃和酗酒,他制定了一套奖惩制度。他将儿童的最低工作年龄从六岁提高到十岁,并出资建立一所乡村学校教幼儿读写和“玩耍”。[2608]他完善了居住条件,为街道铺路,种植树木,修建花园。让他很满意的是,他能够表明他的改善措施不仅使劳动者的生活更轻松,而且实际上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然后他着手将同样的做法推广到全国。[2609]

这一计划包含三个目标。首先,欧文希望建立国家资助的免费学校,面向所有五至十岁的儿童。其次,他呼吁通过多个工厂法案,以限制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一条工厂法案于1819年通过,从这一意义上说他成功了,不过欧文自己一点儿都不觉得这就够了。最后,他呼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穷人救济系统。他不是在提倡发放钞票,而是提议建立一系列合作村,每个村大约一千二百人,周围有一圈土地。每个村子都要有一所学校,并且自给自足,随着村民发展为获利的社会成员,贫困人口就会减少。[2610]有一两个这样的村子做了试验(例如格拉斯哥以东九英里处的奥比斯顿),但是不得不说,这后一个想法基本上没有什么结果。(欧文是有组织宗教的狂热批判者,这意味着他得罪了许多潜在的捐助者。)但是他的其他两个想法确实成功了,即使成功得不如他希望的那么快、那么深远。三个中有两个成功已经不错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确实为劳动阶层恢复了一些他认为随着工厂城市的到来而失去的尊严。[2611]

甚至在今天,参观一下英国什罗普郡的铁桥峡就能确定英国在18世纪仅仅处于半工业化状态。第一批工厂建在乡间峡谷内未开发的地方。[2612]只有当工厂搬到城镇之后,工业革命的恐怖才全面展开。只有到了19世纪,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巨大贫富差距才一起促成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痛苦阶级的诞生,这个阶级感到自己被隔离在工业家获得的巨大财富之外。根据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说法,19世纪40年代之后前工业化传统才最终消亡(例如,以诸如摔跤比赛、斗鸡、纵狗咬牛等娱乐的形式;19世纪40年代也标志着工人唱民歌为主的时代的终结)。[2613]

不少历史学家注意到,重要的一点是19世纪初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恶化。霍布斯鲍姆自己就提供了不少生动的例子:1800至1840年间,伦敦的肉类供应不足;850万爱尔兰人中接近100万人在1846至1847年的饥荒中饿死;手织机织工的平均工资从1805年的23先令下降到1833年的6先令3便士。人口的平均身高(这能很好地表明营养水平)在1780至1830年间增长,但是在其后三十年间下降,然后又增长。19世纪40年代甚至在当时都被称为“饥饿的40年代”。1811—1813、1815—1817、1819、1826、1829—1835、1838—1842、1843—1844、1846—1848,英国都爆发了基本上与食物短缺有关的暴动。霍布斯鲍姆引用1816年芬斯一名暴乱分子的话:“‘我在天地之间,上帝请帮助我。我宁可失去生命也不愿意就这样回家。我要面包,我会有面包的……’1816年在东部所有的郡,1822年在东安格利亚,1830年在肯特郡与多塞特郡之间、萨默塞特郡与林肯郡之间的所有地区,1843至1844年又是在英格兰中部和东部郡县,打谷机被破坏,草垛在夜间被焚毁,因为人们要求最低的生活保障。”[2614]一开始,这一大批暴动都是因为暴动者希望获取食物。但是从1830年开始,骚乱形式开始发生变化,最终产生了总工会的概念,工会拥有“终极武器,即大罢工”(大罢工也被称为“圣月”,这并不完全是反讽)。“但是本质上将所有这些行动联合起来,或使它们在数次失败和解散之后复兴起来的是人们的普遍不满,这些人觉得自己在一个充满财富的社会里忍受饥饿,在一个以自由为骄傲的国家沦为奴隶,追求面包和希望,却收获石头和绝望。”[2615]这不仅仅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说的话。1845年一个路过曼彻斯特的美国人在家书中这样吐露:“人类躺在遍布整个社会的流血碎片中,悲惨、被欺骗、被压迫、被粉碎……活着的每一天,我都感谢上天,我不是一个生活在英国、需要养家糊口的穷人。”[2616]

1845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工作(他由此认识了欧文)。他受雇于那里的棉花业,但是他能看见身边发生的事,并深受震动,对工业化的新英国进行了揭露。当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用绝望的笔调详细描绘了成千上万人生活的“绝对悲惨和物质上的脏乱”。但是,虽然恩格斯的书很生动,他只是开了个头而已。是他的朋友兼合作者震撼了这个世界。[2617]

卡尔·马克思被恩格斯的书深深打动了,但是正如J.K.加尔布雷斯所注意到的,事实上马克思很可能就是一个“天生的革命者”。马克思终生执着于自由,他所取得的一生成就的动力可以理解为对“人类固有的自由如何被隐藏”的调查和揭示。马克思出生在德意志的特里尔,父亲是一名律师兼高等法院官员,所以他成长为一名当地的精英人士,而他和一位当地男爵之女燕妮·冯·威斯法兰的婚姻又加强了他的社会地位。[2618]马克思去柏林师从格奥尔格·黑格尔之后思想发生了变化。黑格尔的主要思想是,所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中。这就是他著名的正题、反题和合题理论。黑格尔说,一旦一种状态发生进化,就会出现第二种状态挑战第一种状态。这一论点在当时比现在更站得住脚,因为当马克思师从黑格尔之时,新的实业家已经涌现并挑战旧制度(即传统的地主统治阶级)的权力。[2619]变化是这里的关键概念。古典经济学(尤其是李嘉图勾勒的体系)认为,当工业社会中雇主与工人之间,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之间这些根本性关系不变的时候,经济学的目标是均衡。马克思借鉴黑格尔,根本不接受传统智慧。

并不是说他所有的观点都来自黑格尔和柏林。和李嘉图一样,他本人的经历也有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