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6、从灵魂到心灵:寻求人性的法则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726年,法国作家伏尔泰来到英国。他当时三十二岁,正在流亡中。不久前,在巴黎歌剧院,他受到一位贵族罗昂骑士的羞辱。“德·伏尔泰先生,还是阿鲁埃先生[伏尔泰的真名],你的名字叫什么?”言外之意是,伏尔泰用“德”是为了给自己装体面。从不回避战斗的伏尔泰回击道:“我的姓名并不高贵,但是至少我知道如何给它带来荣誉。”一场打斗险些发生,两人都最后被劝阻住。几天后,这位骑士指使六个人伏击了伏尔泰。没有被吓倒的伏尔泰向他要求决斗,罗昂家族认为这样的挑战实在是胆大妄为,把他投进巴士底狱。伏尔泰只能答应离开法国以获取自由。他选择了英国。[2419]

这个插曲,尽管当时看起来很不幸,对伏尔泰来说却是幸运的。未发生的决斗暴露出法国贵族对特权的滥用,它激起了伏尔泰的斗志。在某种意义上,他的事业变成与权威的毕生决斗。伏尔泰在英国度过的三年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帮助形成了他回国之后充分阐述的思想。伏尔泰远比其他任何人都更算得上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人物。虽然他在法国大革命前十年去世,但是他的思想对德尼·狄德罗和皮埃尔—奥古斯丁·德·博马舍等人施加了影响,为1789年的事件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英国期间,对伏尔泰来说最重要的事件是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去世。牛顿时年八十四岁,是皇家学会主席,享有至高的荣誉。正是这一点让伏尔泰印象深刻:一个出身中等家庭但是才智过人的人也能上升到社会最高层,受到国人的如此尊敬,不管他的背景如何。这和他刚从路易十四阴影下摆脱出来的祖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法国,正如伏尔泰的自身困境所表明的,出身的特权决定了一切。伏尔泰的书信揭示出他非常欣赏英国的思想和政治组织、皇家学会的地位、英国人的言论自由以及代议制政府的“理性”体系。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即自1614年后,法国的三级会议就没有召开过,而且要直到1789年才会召开,当然伏尔泰永远不会知道。牛顿的死激起了他对这位物理学家的发现和理论的兴趣,而伏尔泰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把这些发现和理论同笛卡尔和约翰·洛克的理论糅合在一起,发展出他自己的思想。据一则轶事,当伏尔泰回到法国和他的情人身边时,第一件事(至少也是第二件)就是教她牛顿的运动理论,包括万有引力。他的《关于英国人的哲学通信》受到广泛的赞扬,尽管法国政府表现出他所抨击的不宽容和高压手腕,烧毁了他的书,认为那是“不容于宗教、道德和既定权威之应有尊重的诽谤性著作”。[2420]

伏尔泰所做的本质上是使笛卡尔传统适应以牛顿和洛克为代表的英国新思想。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笛卡尔从比较传统的通过直觉把握的先验性“事物的本质”入手,加上重要的怀疑原则。伏尔泰采用了牛顿体系,强调客观观察获得的经验,然后再推论出规律。也许最重要的是,他把这种体系运用到心理学领域,为洛克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因为洛克也观察四周并且描述自己所看见的一切。伏尔泰是这样评价洛克的:“在这么多思想者打造出灵魂的传奇之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具有真正智慧的人,他以一种能想象到的最谦虚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灵魂的真正历史。洛克先生向我们剖析了他自己的灵魂,一如某位博学的解剖学家对尸体所做的解剖。”[2421]伏尔泰认为,科学表明宇宙由“自然法则”支配,自然法则也适用于人类,国家也应当按同样的方式治理。伏尔泰相信这赋予人类某些“自然权利”,正是这一套核心信仰将最终引发革命信条。折服于牛顿科学的伏尔泰深信,通过努力,宗教思想最终将被科学思想取代。他坚持认为,人不再需要过一种建立在赎罪基础上的生活;相反,人应当努力通过改革政府、教会、教育等制度来提升他在世间的存在。“工作和计划将代替禁欲式的隐修。”[2422]伏尔泰重要影响的另一因素是,至少在法国,他倡导的思想变化正好吻合许多人要求推翻旧政权的愿望。新思想因此成为这一愿望的象征。法国哲学关注的许多传统问题(自由意志和天恩的本质)都被伏尔泰及其追随者视为毫无意义;相反,他们主张实务更重要。

在法国,这一切都发生在不满和抗议日益高涨的时期。早在1691年,弗朗索瓦·德·萨利尼亚克·德·拉·莫特·费纳龙就出版了他的《检视国王的良心》以及后来的《致路易十四的信》,在里面他对所谓太阳王的国度做了灰暗的描绘:“您的人民正在因饥饿而死去。农业几乎停滞,所有的工业都在枯萎,所有的商业在毁灭。法国是个巨大的医院。”[2423]1737年,阿冉松侯爵勒内·路易撰写了《论法国过去和现在的政府》,揭露法国政府的权力滥用和腐败,如此腐败以致该书直到1764年才得以出版。

正是在这一主要由伏尔泰发起的背景下,德尼·狄德罗出版了《百科全书》。它起初也是一个英国人的想法,因为狄德罗刚开始想做的仅仅是翻译埃弗拉伊姆·钱伯斯1728年在英国出版的《百科全书》。然而,这一想法逐渐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主题和统计数字,而更多包括当代文化状态,一个综合描述,成为对全法国社会和思想的检视。狄德罗公开宣称的目的不仅是提供一个知识综合体,更是为了特意激发人们思想方式的变化:为了改变集体思维方式。[2424]《百科全书》的出版本身就是思想史的新一章。从1751年第一次面世,二十年后才出全,它的命运随着审查官的好恶而载浮载沉。[2425]从经济上,出版商获利不少,但是狄德罗不止一次被投进监狱,一些印版和文章被没收。

《百科全书》首先在位于圣罗什王家大道霍尔巴赫男爵府邸(今穆兰街8号)每周两次的晚宴中出现,这里成为人们熟知的“无神论者会堂”。[2426]到1750年底,出版方制作了8000份《百科全书》说明书,征订者需要预付80里弗,加上后续付款共280里弗。出版方承诺出版八卷加上两卷配图(实际上总共出了28卷,超过7.1万个条目)。覆盖“A”字的第一卷在1751年6月出版,全名为“科学、艺术和技艺详解词典”,外加由让·勒朗·达朗贝尔写的“前言”。在“前言”中,达朗贝尔解释道,这部书既是一部百科全书,又是一部词典,其对知识的锐利眼光将展示连接不同学科的“秘密通道”。“前言”描述了达朗贝尔对自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运动的观点,用达朗贝尔的话说,就是一条各种假说的“巨链”。[2427]他说,在这条巨链中,“人类只发现了极少数的几个连接点”。他说,实际上只有两种确定的知识,关于我们存在的知识和关于数学的真理。P.N.福班克在他撰写的狄德罗批评传记中认为,只有从《百科全书》作者对当局审查的应对中才能完全理解该书(例如,“互见”是为了把读者引向出人意料地方的异端甚至煽动性的观点)。[2428]

第一卷卖得很好,到最后关头印量从1625册上升到2000册。后来各卷出版都不得不对付审查官的检查,不过狄德罗找到了一位负责图书贸易的大臣朋友,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他非常推崇出版自由,并且把手稿藏在自己的家中,那可能是法国最安全的地方。这显然证明了伏尔泰的观点:正如雅各布·布鲁诺斯基和布鲁斯·梅兹利什指出的,在英国,即使内容更大胆的书籍也可以原封不动地出版。但是在法国,到了18世纪60年代早期,国王和蓬巴杜夫人才对《百科全书》思想有所接受。[2429]

狄德罗《百科全书》的许多卷最终比更早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