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精神视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牙利被诱拐来的法兰西女人、一个英格兰人、一些俄国人和一些从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来的旅行者。柏郎嘉宾激发了欧洲人对亚洲的兴趣。

对亚洲最感兴趣的是威尼斯,因为威尼斯的商人自古就和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保持着良好关系,而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货物来自更远的东方。这就是为什么尼科洛·波罗和马费奥·波罗兄弟决定于1260年穿越亚洲。第一次旅行非常成功,因为当时的蒙古统治者忽必烈汗对欧洲的兴趣如同兄弟俩对亚洲的兴趣一样大,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大使派遣回去。当他们在1271年回到东方的时候,带来了尼科洛十七岁的儿子马可。这次旅行成为历史上史诗般伟大的旅行之一。他们沿着旧丝绸之路(五十二天的行程)来到了中国边疆的喀什和叶尔羌。在那里他们穿越沙漠,最终到达了汗八里(现在的北京),大汗的首都已经从哈拉和林迁到了这里。马可·波罗被汗八里所倾倒;他形容这座城市“伟大得超乎头脑的理解……每天有一千多辆装满生丝的四轮马车和驮马进城;大量的金纱和各种各样的丝绸被生产出来”。[1892]

和他的父亲一样,马可也是位精明的商人,对市场非常敏感;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成为大汗的宠臣。在十五年中,他作为使者被派往中国各地和东方国家。[1893]实际上,忽必烈汗和波斯的统治者订立了一项婚约,需要送年轻的新娘到西方去,波罗一家人才得以回家。十四艘船组成的护航队整装待发,波罗一家人也是新娘护卫中的成员。船队离开太平洋海岸(波罗一家人认为这海岸一直延伸,绕过整个地球到达欧洲)的刺桐(今天的厦门),但是他们首先经过了行在,即今天的杭州,那是另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城市周长一百英里,有十个主要市场和一万两千座桥。“每天有四十三堆重达两百四十三磅的胡椒在行在的市场上流通。”[1894]从护航队的水手那里,马可听说了齐潘戈(日本),他被告知齐潘戈距离大陆一千五百英里(实际上日本距离上海六百英里,距离朝鲜两百英里)。当波罗一家人最终回到家乡的时候,他们的朋友们都很震惊,以为他们早就死了。马可写完了他的旅行记述《东方见闻录》之后,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他,他还被人取了个“百万”的绰号,因为他总习惯于讲大话(实际上比萨的鲁斯蒂谦给他代笔)。但是,波罗一家人已经到达了亚洲的极限,并见到了一片巨大的新海洋。

中世纪第三个伟大的旅行家是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他于1325年离开家乡丹吉尔,最初要去麦加朝觐。但是到了那里以后,他决定继续往前走。他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再向北到小亚细亚,之后穿过中亚到达阿富汗和印度。他在印度受到热情接待(作为法官,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在印度居住了七年,然后像他之前的马可·波罗一样,他也被任命为大使,德里苏丹的大使。伊本·白图泰代表苏丹去了中国。一路上他经历了许多冒险,包括被攻击、被抢劫、被留下慢慢等死,但是他在1346或1347年到达了中国。他在中国的港口城市发现了许多穆斯林,他们对他的到来丝毫不感到惊奇。回家后,他又旅行到了西班牙,然后出发去了西非,远达尼日尔河,在那里他又受到了黑人穆斯林的热情接待。他的旅行成为科尔多瓦和托莱多穆斯林学术中心教授的地理学、天文学和航海学知识的基础。这些传统在哥伦布思想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95]

因此哥伦布的精神视野至少部分是由早期旅行家的这些经历决定的。旅行是艰巨的,而且通常是危险的,但是人们还是进行了非常漫长的旅行,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也广泛传播,引起了像哥伦布这样的人的兴趣。但是,除了前人的航行,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了哥伦布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的世界地图。哥伦布在1492年10月24日的日记中写到了古巴:“因为我不懂他们的语言,这些岛上的和我带在船上的印度人用手势让我明白,这里是记录有许多奇妙事物的齐潘戈岛。从我看过的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来看,它就在这一地区。”[1896]

这些世界地图和基督教一起到来,它们就是宗教传播的代理人。例如在《马太福音》中,门徒们被命令向“所有国家”布道,因此,地理被赋予宗教重要性。正如瓦莱丽·弗林特所说,基督教世界地图“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地理描述而是宗教辩论;不是一种地图而是一种道德”。[1897]这些地图选取《圣经》中《启示录》、各福音书、《诗篇》和其他书的段落为主要指导。“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西结书》中写道,“这就是耶路撒冷。我曾将他安置在列邦之中、列国都在他的四围。”因此耶路撒冷被安置在世界的地理中心。同样地,东方位于地图的上方,因为这一特殊位置包含了伊甸园,根据《创世记》所说,伊甸园就位于东方,四条河流从其间流出。[1898]人类可居住的世界被分为三块大陆,与大洪水三天后上帝将土地“交付”诺亚相对应。[1899]这些陆地通常被画成圆形,周围是海洋,主要的内陆水道都呈T字形。列奥纳多·达蒂(1360—1425)在他的诗《球体》中首次将它们称为“T-O”地图。[1900]需要纳入基督教世界地图的其他东西有来自东方某个地方的三博士、祭司王约翰和那些怪物种族,他们后来很受地图绘制者的欢迎。尤其印度被视为许多怪物的家园。在那里可以找到长着狗头的人、脚往后长的人、眼睛鼻子嘴巴长在胸前的人、有三排牙齿的人。印度也以拥有“一片巨大的胡椒林”而著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图者也似乎认识到了旅行者的发现。例如,里海再也不是流入北方的大海,而是完全被陆地包围。中国大陆外的岛屿数量也根据马可·波罗的报告增加了。1375年绘制的所谓加泰罗尼亚地图以尚且过得去的精确度描画了大西洋的岛屿,如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印度很明显是个半岛,印度洋的一些大岛也在地图上标明了。中国在最东方,标注出了一些城市。

同样具有基督教寓意色彩的是“地区和气候”地图,这些地图传统上把地球分成五大气候区:北方极寒区;南边可居住的温和地带;不可居住的环赤道中心“酷热区”;还有更南方的两个区,一个温带,一个严寒,与北方两个区相对应。[1901]存在一个不可穿越的酷热区,尤其存在一片极端酷热的海洋,这一概念似乎来源于希腊,后来被基督徒继承。其影响是,它提出北方有一条海路极其寒冷,南方的则极其炎热。这暗示了只能向西进行环球旅行。

15世纪早期,2世纪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重见天日。这本希腊语书由克里索洛拉斯带到西方,并在约1409年被雅各布·安吉洛·德·斯卡贝利亚翻译成拉丁语而广泛流传。[1902]这本书由枢机主教纪尧姆·费拉斯特配上地图,所谓的“新地理学”流行开来(不过人们对托勒密所说的亚洲的巨大面积有所怀疑)。[1903]学者的集会,尤其是1450年教皇大赦年的集会,鼓励了越来越多的地图采用托勒密的思想。这些地图引发了学者对哥伦布式思维模式的研究兴趣,其影响之一是使地球的尺寸最小化。虽然哥伦布没有采用可算出的最短估算距离,但是塞缪尔·莫里森在他撰写的哥伦布传记中,通过复原一位与哥伦布通信的佛罗伦萨医生保罗·托斯卡内利绘制的图表,表明15世纪的地图绘制者已经采纳了马可·波罗的观察记录,即齐潘戈(日本)距离中国海岸大约1500至1600英里,中间分布许多海岛。照这样计算,波罗所说的刺桐(他回家时从此港口出发)可能位于“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偏东”。[1904]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