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精神视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世界的形状像圣所一样。[1880]这后来导致了“基督教地形学”的产生,在这一学说中,地球与天堂在边缘相接,伊甸园在海那边的东方,位于接近天堂的一座“光芒万丈”的岛上。[1881]科斯马斯说,实际上,虽然地球是平的,但是倾斜的,这解释了山的存在以及为什么太阳会在夜晚消失(他说,地球只有四十二英里宽)。他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向北流的河比向南流的河流得慢(因为它们往上流)。科斯马斯称地球一定是平的,因为如果地球是圆的,另一边的人们就倒着生活了,这不用说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在他的系统下,尼罗河实际上是往上流的。

对于早期基督徒,尤其是神父们来说,伊甸园的位置非常重要。根据基督教信仰,既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伊甸园,那么这两条河的位置和走向必须与伊甸园位于世界东方尽头这一早期信仰相合。一个解决办法是,认为伊甸园的河流在地下流过一段距离之后才上升到地面。但是这没什么实际帮助,因为这意味着人们无法沿着河流到达伊甸园。[1882]另一个问题是《圣经》中描述的那些怪物般种族的下落,尤其是从北方入侵古代世界的哥革人和玛各人,传说他们还会出现。他们到底在哪里?另一个难题是地球的中心。《诗篇》中的两篇和《以西结书》中两条引文认为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在许多中世纪地图上,耶路撒冷也被如此描绘。[1883]但是很快耶路撒冷的地球中心地位就难以保持了。

皮西亚斯之后第一位重要的大西洋探险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基督教探险家,是一名被称为航行者圣布伦丹的爱尔兰修士。布伦丹在大约484年出生于特拉利,512年被授予圣职,在他的成长时期,许多爱尔兰渔民被风吹到海上,回来之后讲述了许多关于西方海洋中岛屿的故事。[1884]据我们所知,布伦丹是自发航海的。为了寻找“圣徒的应许之地”,他和十六名修士于约539年出发,开始了史诗般的航行。“他的航行故事直到四百年后才被写下来,在此期间,其他修士也在大西洋进行了许多次航行。但是布伦丹名声太大了,其他人的航行也被算到了他的头上……[他和他的同伴]没有指南针,但是他们能识别星象,观察迁徙的鸟类。他们向西航行了五十二天,然后到达了一个岛,在那里登陆。岛上只有一只狗迎接他们,将他们带到了一栋建筑,他们就在里面休息。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岛民出现并给了他们食物。他们被风吹得迷失了方向,后来来到了一座有着纯白羊群和满是鱼的溪流的岛。他们决定在岛上过冬,并在一座修道院受到了欢迎。然后他们继续航行,来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岛,但是在他们煮饭的时候,这座岛震动了。当他们匆匆爬上船的时候,岛沉了。据布伦丹解释说,那是一条鲸鱼。”[1885]

在其后的七年间,布伦丹到达了大西洋的许多其他岛屿。有一个长满了白色和紫色鲜花的大力士岛;他们还驶过了漂浮在海上的巨大水晶柱;经过了附近一个岛,岛上的人都是“高大的铁匠”,向他们扔燃烧的熔渣块。(他们认为这是地狱的外沿。)在一次向北的旅行中,他们见到了一座向天空喷射火焰和烟的山。[1886]但是他们哪儿都找不到他们航行的目标,即应许之地。最后,羊岛的长官同意带他们去应许之地。他们花了四十天穿过一堆厚重的雾或云。上岸后,他们在陆地上又探查了四十天,然后来到了一条河,这条河太深了,他们根本无法通过。他们回到船上,穿过云堆,回家去了。

对这些“发现”已经有许多推测。法罗群岛的名字来源于丹麦语的羊。[1887]有着紫色和白色的花的大力士岛似乎是加那利群岛,或可能是西印度群岛。水晶柱只可能是冰山,其附近的大铁匠岛可能是冰岛,而在北方喷射火焰的岛与小小的扬马延岛相符。那应许之地呢?考虑到云堆,那只可能是北美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被反复传诵,后来应许之地变成了圣布伦丹岛,这后来成了大西洋地图的一个特征,一直到1650年,但是其确切位置从未被确定。[1888]

在10世纪,挪威人有一幅不同的图景。如果你在挪威大陆以西画一条线,你会找到设得兰群岛、法罗群岛、冰岛、格陵兰岛和巴芬岛。冰岛在很早就被发现了,不仅仅被爱尔兰修士发现:挪威人习惯将顽抗者发配到冰岛。一个人如果在去冰岛的路上被风吹离了航线就有可能见到格陵兰岛,大约986年,那里开始有人定居。他们饲养牛羊,狩猎海象和北极熊。他们还探索了南方的一些土地,不过对比亚德尼·荷约夫松来说,“探索”这个词就太刻意了。他是一名年轻的冰岛商人,在从格陵兰岛回程的路上被风吹离了航线,穿过浓雾来到了南边。他到达了一片长满绿色森林的丘陵地带,这里与格陵兰岛或冰岛完全不同。比亚德尼回到格陵兰岛之后将他所看到的告诉了别人,激起了他们的兴趣,随后一个叫雷夫·埃里克松的年轻人在1001年出发,效仿他的航行。

他首先来到了贫瘠的陆地,他称之为荷鲁兰,意思是平石之地或平板地。再往南去,他重新找到了比亚德尼见到的森林地貌,他称之为马克兰或森林之地。再往南去,他来到了一片长满葡萄或浆果的土地,他称之为文兰,并在那里过冬。其他人效法雷夫,但是他们都发现,被他们称为斯盖林人的当地人非常敌视他们,最终他们要么被杀死,要么被迫回去。不莱梅的亚当写于1070年的关于文兰的描述被认为是真实的。1117年,来自格陵兰岛的教皇使节访问了文兰,这说明有人住在那里,至少持续了一段时间(1960年,纽芬兰发掘出的建筑与格陵兰岛的很相似,用碳十四法测算其存在时间为11世纪)。罗马教廷的记录表明,15世纪末那里留有关于格陵兰岛的记载。[1889]

在另一个方向,亚洲的面貌正在具体化。“关于亚洲,最流行的一种看法是,在这个广袤大陆的某个地方有一位强大的基督教统治者,叫作祭司王约翰,人们认为他非常强大,连国王们都要在餐桌上侍奉他。”但是尽管许多探险家和旅行家进行了多次史诗般的航行,却都从未找到过祭司王约翰(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来源于亚历山大大帝的走了样的传奇)。中世纪三大旅行见闻记的第一部由柏郎嘉宾所著,他的《蒙古史》开始于1245年的复活节。他作为教皇的代表,从里昂出发。他一帆风顺地,甚至是隆重地前进,直到基辅。他体重超标,骑马不容易。但是从基辅开始,他发现蒙古人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高效的通讯系统,一路上都有驿站,他们可以一天换五到六次马。[1890]就这样,他经由克里米亚、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咸海以北,穿过西伯利亚,到达了贝加尔湖以南的哈拉和林,大汗王庭的所在地。柏郎嘉宾受到了热情接待,大汗接见了他,大汗的母亲送给他一件狐皮大衣,这件大衣在他回去的路上非常有用,因为道路经常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他们不得不露宿野外。回去以后,他基于自己的旅行写成的书大获成功,不过正如作者竭力指出的,他在哪里都没有听人提到过祭司王约翰。

但是,他的旅行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东方的了解,《蒙古史》传阅整个欧洲[英语中常与蒙古人联系起来的“游牧部落”(horde)一词来源于突厥语的“翰儿朵”(ordu),意为“帐篷”]。教皇决定派一名传教士到哈拉和林,希望使大汗皈依。被选中的人是鲁不鲁乞,他于1253年出发,但是非常失望地发现大汗对皈依根本没有兴趣。[1891]但是,在逗留哈拉和林期间,他看到了不少其他欧洲人,包括一个从巴黎来的金匠、一个从匈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