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印度数字、梵语、吠檀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的人们向寺庙捐赠财物和土地,村庄向寺庙进贡十一税。[1324]朱罗王朝铸造了著名的青铜器,前面讨论过的许多雕刻都以湿婆的舞王相出现,被火圈包围。

印度的印度教神庙正如西方的古典希腊建筑一样,其艺术和智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他们与希腊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他们的成就既是雕刻上的,也是建筑上的。[1325]需要抓住的要点是,寺庙和雕刻都反映了一整套理想的形式经典。这些经典背后的思想不是西方的,而是世代相传的神圣法则和比例。更重要的是,西方的“古典主义”思想不包括作为印度古典主义中心成分的感官与色欲的张扬。然而,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印度艺术中的这种肉欲性质没有世俗成分,而是为了提醒信徒,在天国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人间的美是多么贫乏,以及世俗的欢乐是多么短暂。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柏拉图的思想。不管怎样,印度的艺术和建筑是对古典主义内涵的挑战。

笈多王朝的成就不限于印度。从孟加拉(那时叫万加)的耽罗栗底港口出发,印度的船只一直远航到中国,主要出口胡椒,也有棉花、象牙、铜器、猴子和大象,再带回丝绸、麝香和琥珀。(当时还没有茶叶和鸦片贸易。)已经向世界出口过佛教的印度,现在则出口印度教和梵语文化。扶南的印度教王国,也就是现在的越南,由婆罗门憍陈如统治。巴厘岛、苏门答腊岛的一部分以及爪哇都成为“印度教之岛”。这些地方很可能是在引入梵语之后才有了读写能力的。[1326]

但是笈多王朝的统治并没有持久。第五代君主塞健陀·笈多是最后的一代。公元455年他登基之后不久,西北边境的胡那人(匈人)大兵压境,抵御的代价亏空了整个笈多的国库。467年塞健陀死后,帝国迅速崩溃,就在公元500年之前,胡那人首领攻占了旁遮普,他的儿子后来把克什米尔和恒河平原纳入自己的疆域。到公元6世纪中期,笈多王朝的辉煌已经完全消失。随后是半个世纪的分裂,直到606年,笈多王朝的一个与王室没有关系的分支开始崛起。这其中最出色的是第一位君主戒日王,他试图重新统一整个印度北部地区。同旃陀罗·笈多一世一样,戒日王的伟大被广为承认,当时一个叫波那的婆罗门廷臣记录了他的成就,写下了戒日王的圣录传记《戒日王传》。另一部更有判断力的记述来自一位中国佛教信徒。他就是玄奘,在630至644年间到达戒日王统治的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记》。

虽然戒日王扩张了他的帝国,但是让我们记住他的是,他既是一位战士,也是一位诗人。他把要殉夫的妹妹从燃烧的柴堆上救下来,而且最重要的,在他的统治期间,实施了重大的宗教和哲学改革。正是在戒日王的统治下,印度教达到极盛,并取代了佛教,形成了其经典的崇拜形式,“礼拜”。它包括信徒把水果、糖果以及其他点心等祭品供奉给寺庙的神像或图像,并伴随某些秘密的仪式,所有这些都与“性力”有关,又叫“夏克提”。这被人称为“密教”。密教显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仰,它和古代的大神母有关,但是其中的纵欲性质是如何以及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并不清楚。密教的基本教义同其他正统印度教或佛教非常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它们这么流行,证明这些思想非常古老。其基本教义是,对大神母的真正信仰只能通过性交才能实现。最后带来的是群交,通常在所谓的“被污染的”火葬地进行。伴随这些活动的还有其他禁忌活动,例如食肉、饮酒等。[1327]

密教影响了(有些人可能会说侵染)佛教,使佛教在7世纪走向继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后的第三种形式。这就是金刚乘(“雷电之乘”),它引入了一些女性救世者作为其最有神力的神祇,即“多罗菩萨”,她们是法力较弱的佛和菩萨的配偶。[1328]换句话说,印度教中的密教和佛教中的密宗都抬高女性法则,把她们视为法力的最高形式。

密教崇拜变得非常神秘,也很秘密,因为它的活动对正统教派的许多人是无法接受的,不过它与瑜伽的密切关系增加了它的流行度。人们练习瑜伽,因为对呼吸和身体的控制对正确地性交非常重要。瑜伽作为一套思想体系,此时成为一种更有经典可依的信仰体系,例如王瑜伽的“八步功法”。这八步法是:内制、禁制、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冥想,以及彻底的无分别境界。[1329]

但是瑜伽只是戒日王时期出现的六大古典印度教哲学派别之一。这六大派别一般分成三对。例如,瑜伽和数论派是一对,后者也可能具有古老的渊源。根据数论哲学,世界由二十五谛组成,其中二十四种是“物质”(自性),另一种是神我——人、精神或自我。在这一体系中,没有创造者,没有神圣之物,所有的物质都是永恒,自性存在。但是所有的物质都具有三种不同程度的属性:或多或少的纯质、或多或少的激质、或多或少的翳质。这三种属性的不同混合决定了事物在崇高、道德、惰性、残忍、强大或光明等方面的程度大小。[1330]这二十四种物质形式表现了某种进化程度,因为它们开始于原质,后者产生智慧(菩提),再上升到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然后上升到心。从心产生五知,再产生五知根,然后是五作根。决定所有物质的是五大:以太、空气、光、水、土。成为个体感觉的神我拥有个体的精神,它认为,众生平等,但是同时又都不一样。只有当一个人实现了自性与神我的基本分离,使精神不再受苦并且得到解脱时,才能获得救赎。这些神秘主义思想与希腊柏拉图主义和亚历山大港的诺斯替信仰有很大的重叠之处。[1331]

另外两组古典印度教哲学是正理派/胜论派和弥曼差派/吠檀多派。正理派哲学(或称识见,印地语中的“达沙那”)意思是“分析”,它教授通过十六种逻辑类别获得救赎的方法。这些类别包括三段论、辩论、驳斥、诡辩、论争等。与正理派成一对的胜论派,意思是“个体特征”,它被认为是印度的“原子论”,因为它的基本前提是,物质世界由单个原子组成,它们形成四种元素——土、水、火、空气。胜论派也设想非原子实体的存在,例如灵魂、心、时间和空间。同样,完美的知识是为了达到拯救,那时“自我”从物质世界和生死循环中解脱。正理派同瑜伽派一样,是一种行为哲学,或是一种思辨方法;而胜论派就像数论派,是解释物质和心灵如何组织、如何彼此相区别的一套体系。[1332]

弥曼差派(“前期探求”)是一种宗教极端主义,它认为《梨俱吠陀》的文字就是神启的经典,因此坚持救赎只能通过严格履行苏摩酒祭祀仪式才能获得。[1333]由于弥曼差派强调仪式而缺乏新的思想,后来的信徒越来越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吠檀多派(“吠陀的结束”,有时也被称为“后期探求”,后弥曼差派)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衍化出许多分支,吸引了历史上众多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而且不限于印度。同样与弥曼差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吠檀多派以解释《奥义书》作为其出发点,而不是《梨俱吠陀》的祭祀,并且寻求把各种表面上看来相互矛盾的印度教经文综合起来。它提出,万物存在一个“绝对灵魂”。

最成功的吠檀多大师,也是仅次于佛本人的印度历史上第二位最受崇敬的人物是商羯罗(约780—820)。他出身婆罗门种姓,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他从家乡喀拉拉四处游历,直到喜马拉雅山,其间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幻(摩耶),唯一的现实是梵,或阿特曼,即世界精神或灵魂。[1334]商羯罗最著名的教义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