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8、公元0年的亚历山大港,西方和东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到0年,亚历山大港在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发生了改变。公元前48年,一场大火至少摧毁了伟大图书馆的一部分。一些记载称大多数书都丢失了,其他记载称受灾的主要是塞拉皮翁分馆,还有一些记载则称图书馆主体在之后的6世纪被阿拉伯人毁灭。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阿拉伯人只要找到希腊和近东的书籍资料就会想方设法保存下来,因此穆斯林不太可能故意摧毁这座图书馆。但可以肯定的是,亚历山大港图书馆的毁灭是导致古代思想遗失并且多个世纪都没有恢复的原因之一。

但是,亚历山大港在公元前2和前1世纪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主导的学术形式发生了变化。自然知识(我们所说的自然科学)受到的重视在降低,文学、文学批评和“保管学术”越来越受重视。[824]“至公元纪年之初,亚历山大港精心收集、整理、系统化并保存了有关巴比伦、埃及、犹太和希腊思想的所有知识。亚历山大港成为西方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化基础。”[825]亚历山大港书籍边缘的注释(scholia)就是英语中“学者”(scholar)和“学术”(scholarship)的词源。

如同其他地方一样,在印度,纪年方式取决于人们信仰的宗教。班智达·尼赫鲁在1953年的文章中称,即便在那时也有三十种以上的历法。[826]吠陀经中的历法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一年分为两部分,太阳向北移动时为乌塔拉雅拿,向南移动时为达西拿雅拿。一年有六个季节:春季、热季、雨季、秋季、寒季、露季。公元1世纪出现了若干天文学著作,统称《悉檀多》,它们体现着巴比伦和希腊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将时间分为更小的六十份和黄道十二宫的命名上。[827]

公元前1世纪以前,佛教徒以佛的涅槃(而不是诞生)纪年,传统上认为是公元前544年,但是许多印度人以王朝的年号纪年。耆那教徒也用类似的方式,以公元前528年大雄的去世为标志。公元前1世纪之后,印度教徒使用两种方式之一。毗克罗摩时代开始于公元前58年,根据耆那教经典《十二安伽》,这是在毗克罗摩阿迭多征服塞种人之后。印度教徒在使用这种纪年时,将它称为毗克罗摩萨维塔,或简称萨维塔。但是传播最广且印度仍在使用的纪年法可追溯至开始于公元78年的塞种时代。塞种时代以迦腻色迦王的即位作为开始。迦腻色迦王是一位伟大的贵霜国王/皇帝,他统治着辽阔的疆域,并定都富楼沙,或叫白沙瓦,那里至今仍然保存有一座直径近一百米、高据称有两百米的巨大纪念碑遗迹。人们认为塞种人来自斯基泰,即伏尔加河以西、黑海以北的高加索地区。[828]

到耶稣基督时代,地中海世界和印度西部及北部地区有多种联系。到贵霜时代(公元1世纪中期),印度的钱币上已经铸有希腊、波斯和印度的众神混合像。[829]公元前1世纪晚期,到埃及以及更远地方游历的印度人数量激增,文学作品中也有几处提及,公元前17年贺拉斯所作的一首颂歌中就提到了罗马的印度人和斯基泰人。[830]一位佚名的亚历山大港船长于公元50至12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所著的《厄利特里亚海航行记》描述了红海及印度沿岸的各港口,其中包括西印度港口的许多细节。[831]若干古印度文学著作中提到希腊人时使用了“亚瓦纳斯”一词,这个词据称来自“伊奥尼亚”。[832]印度发现了大量的阿雷佐红釉陶器以及罗马钱币。这些钱币由于其稀有的金属材质而被广为搜求。其他有关游历的信息则是现实和浪漫的怪诞结合。塞琉古国王的使者麦加斯梯尼在约公元前300年出使印度后,在报告中称一些印度部落的人长有狗的脑袋,并且像狗那样吠叫而不是讲话;他称另外的人脚向后生长,或没有嘴巴,并且河中有时发现金子。[833]但是他也报告了印度有专门官员负责修理河道或保护外国人,以及沿路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摆放柱子来指示距离,这些都十分准确。[834]

但是佛教和基督教之间密切的关系或许是这个时期最饶有兴味的问题。鉴于佛教比基督教早几百年,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有哪一方借鉴了另一方,那么一定是基督教借鉴佛教。三藏经(“三个篮子”),即通常说的佛经,在公元前3世纪护法王阿育王时期就至少以某些形式(很可能是口头形式)存在。[835]佛和耶稣之间除了具体的相同点外,最惊人的是他们人生故事的整体相似度。让·塞德拉对他们的故事做了研究后,指出两个人物都由“没有性经历”的女性所生。他们降临到世界之时,神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一位年长的圣人,圣人预言了婴儿未来的荣耀。他们都实现了一个古老的预言,在长大之后成为“苦行者和传教者”。他们都能够掌控自然、妙手回春,并且在死后不久都化身。他们的故事都以巨大的地震结束。两人都派出了门徒。[836]一些具体的相同点也同样引人注目。佛的故事中,圣人阿斯陀从天宫众神那里得知未来之佛诞生的消息后,赶去看望这个婴儿并预言他的命运。《路加福音》告诉我们,圣灵向西蒙透露,在未见到弥赛亚之前他不会死去。前往神庙(按照犹太传统,马利亚和约瑟将耶稣带到那里向上帝展示)的途中,西蒙预言“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同样,与《圣经》里的彼得一样,佛经里也描述了一位僧侣徒步行走在阿什拉瓦蒂河的河面上,最后因丧失信仰而沉入河底。[837]让·塞德拉也指出,两种宗教都提倡爱的伦理、不抵抗暴力、自我克制、放弃世俗享受并且赞成独身,并总结说:“佛教和基督教伦理之间大量存在的相似之处都归因于它们重视来生的相似态度。”例如,两种宗教中,死后获得救赎的目标都无比重要。塞德拉认为虽然两者彼此借鉴,但《次经》借鉴得更多。在《次经》的大多数故事中,“佛教故事很可能是原型”,[838]两者的相似之处可能并不像一眼看去的那样意义深刻。

有关基督教和印度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例子是耶稣最早的十二门徒之一多马。根据一部可能作于公元3世纪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埃德萨的叙利亚文资料《犹大·多马行传》,耶稣的门徒在耶稣受难后将已知世界进行分配,各自传教,印度被分给了多马。[839]今天,在印度西南的马拉巴尔海岸,有一个由两百万印度基督徒组成的群体,他们认为自己的教派是多马创立的。根据当地传说,他在约公元50年到达这里并且建立了七座教堂。[840]除了马拉巴尔群体,没有其他任何人认为最先建立印度基督教派的那个多马就是《圣经》中那个叫多马的门徒,但是基督教确实在印度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影响。特别是公元2、3世纪印度教两个主要分支中的毗湿奴派。被认为是毗湿奴主要化身的神叫黑天。正如欧洲传教士在18世纪发现的那样,在某些印度方言中,黑天的发音是“克利须他”,与基督(Christ)的发音一模一样。正如让·塞德拉所讲:“黑天派或许是基督教的讹化形式,这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841]两种宗教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但事实是,黑天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我们又一次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842]

在我们所称的公元0年,印度次大陆分裂为多个国家。孔雀王朝已于公元前180年灭亡,笈多王朝直到公元320年才出现。

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用“‘古典’一词来形容孔雀王朝时代,就像用它来形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一样当之无愧、具备充分的理由,因为它是印度政治统一和道德重建的典范”。[843]孔雀王朝定都于北部的华氏城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