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7、以色列思想与耶稣思想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可福音》中,她们之前就看过了,后来又带回香料去处理尸体。《约翰福音》又不同:尸体已经被尼哥底母拿香料涂过膏了。《福音书》的其中三本里,石头已经被人滚开了;而在《马太福音》中,是天使当着妇女的面把石头滚开的。[756]在《马太福音》中,复活后的耶稣在加利利出现在门徒面前,而《路加福音》里,这件事发生在耶路撒冷。

保罗于1世纪50年代第一次写给哥林多人的书信,尽管不一定比流传的口头《福音书》早,但在《福音书》写成之前。信中保罗列举了耶稣复活的目击者。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尽管他很期望能活着见到最后审判日,但未提到空坟墓。[757]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用来描述复活后的基督出现在门徒面前的词语ophthe和他用来描述自己去大马士革路上所见异象的词语一样。换句话说,似乎对保罗来说,复活不是一件肉体上的事,“不是死了的血肉之躯复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转变,一种不同的理解。[758]

也有观点反对这种解释。例如,所有见证空坟墓的都是妇女。尽管在犹太不乏富有的妇女,尽管当时文学有女主角,但总体来说,妇女在那时地位很低。如果有人捏造证据,他们肯定不会选妇女做证人。同样地,复活后的耶稣与他所见之人的所有谈话都和他受难之前一样,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如果人们杜撰这些相遇,考虑到复活的奇特性,这些碰面肯定会被渲染得更重要。[759]

很可能耶稣既是一个宗教威胁,又是个政治威胁,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如果耶稣真的自称弥赛亚,或即使他允许信徒像看弥赛亚那样看待他,他就自动地成了政治威胁,因为犹太人认为弥赛亚就是能带领他们反抗罗马的军事领袖。他是一个宗教威胁,因为撒都该人会因为他对犹太教的理解与他们大相径庭而遭受灭顶之灾。但这仍不能解释不一致的地方。

下面是最新的耶稣研究学术成果:尽管有上述不同,《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惊人相似之处是因为,马太和路加在创作各自的《福音书》时,每人有一本《马可福音》的复本。此外,如果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去除《马可福音》那部分,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大量几乎是字对字的相同部分”。[760]19世纪德国学者称此为Q,用来表示“信息来源”。加上1945年在上埃及的拿哈马地发现的学者知道存在但认为已经消失的《多马福音》,这给《新约》带来了新视角。最引人注目和最具争议的两个观点来源于这些发现。第一个是伯顿·马克,他认为耶稣是一个“历史上的次要人物”,“一个边缘化的人,因为一系列事件而变成神”。第二个是保拉·弗雷德里克森,她认为“耶稣是一个预言大灾难的犹太人,期望上帝的干预能扭转历史……但彻头彻尾错了。后来,基督教可以说是在不断尝试解决这个令人惊愕的错误,尤其是基督再临的信条”。[761]虽然这些都让基督的地位下降,但他仍然被视为一位历史人物。[762]

不管今天基督教意味着什么,而且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将要追踪其教义的改变过程,《新约》中反映的耶稣的主要思想都相对简单,就是“神的国近了”。实际上这个短语在希伯来《圣经》中并不普遍,但正如我们知道的,弥赛亚的思想在以色列人中变得更流行。在耶稣诞生前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弥赛亚的含义从“国王”变成“救赎者”。然而,需要补充的是,耶稣从来没有自称弥赛亚。[763]

德国《新约》学者约翰内斯·魏斯在1971年出版的英文版《耶稣关于上帝国度的宣言》一书中宣称,耶稣的这个主要观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弥赛亚时代即将来临;第二,一旦上帝建立王国,审判和统治将交给耶稣;第三,开始耶稣希望自己能活着看到王国建立,但后来他意识到他的死是必要的。然而即便是那个时候,他相信王国可以在排斥他的那一代人的有生之年建立。那时他会从“天堂的云端”重返人间,而且巴勒斯坦地区将成为新国度的中心。换句话说,耶稣说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再生,他也设想了世界现实的根本变化,而且他希望很快实现。[764]在这个主要观点之外,耶稣通常对犹太律法的细节(遵守安息日、饮食限制)采取更加宽松的态度,强调上帝的仁慈而不是惩罚性公正,坚持心灵证悟而不是对仪式表面上的遵守。毕竟,他的教义针对的是犹太人。他从未设想一个新的宗教制度:“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765]他甚至避开那些寻找他的非犹太教徒。[766]这是历史上失传的一个简单却很重要的思想。

耶稣复活后升了天,他的信徒继续在圣殿朝拜,期望他随时重返人间,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救赎。出于这个目的,他们做了各种努力,让以色列人做好准备,督促他们的犹太同胞做出耶稣之前提议的改变。但这当然和传统的祭司与抄写员的权威相冲突。而且信徒走出耶路撒冷越远,在没有直接亲身经历耶稣事迹的犹太人中受到的阻力就越大。这进而导致基督教的一个主要转变(基督教这个术语是首先在安条克的犹太基督徒群体中创造出来的):非犹太人不怎么反对使徒宣传的教义,因为他们的传统思想没怎么受到威胁。所以在1世纪末期,若是和紧接着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期相比,早期基督教会(不是犹太会堂)和犹太教更加疏远。他们否定《托拉律法》,不无乐意地看到罗马在66年摧毁圣殿,将《新约》原先给以色列人的允诺转到了自己身上。[767]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基督教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它起初是一种犹太教形式,随着基督教远离耶路撒冷,渐渐从犹太教中分离(主要多亏了保罗)。

保罗几乎是耶稣的同代人,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见基督再临。马可将圣殿的摧毁视为世界末日的开始。但是当《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写成时,基督再临已经被认为比较遥远了。即便如此,早期基督徒仍然沿袭犹太教的传统,为自己设想一个神学上的特殊位置:他们抛弃希腊化思想,不仅是因为它的多神论,也是因为它对世界的混杂的理解方式;他们坚持历史的独特性——神明在特定时期通过某一个人显现出来。他们对这个特殊事件和特殊地方的关注,不管有多偶然,是迄今为止蕴育的最伟大思想之一。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