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语言的出现及战胜寒冷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的踪迹。这表明只有智人成功地适应了极寒的环境。蒙古人种靠双层上眼睑、更小的鼻子、更短的四肢和更多的脸部脂肪来适应寒冷。查尔斯·达尔文在他的旅行中遇到过不需要太多御寒衣物的火地岛人。[147]

俄罗斯(苏联)考古学家的发掘成果告诉我们一些智人在当时的行为表现。一些亚洲学者称亚洲的智人最早可以追溯到6万至7万年前,并且亚洲的现代人类是独立和分别完成进化的。然而,能够为这两种说法提供证据的化石却非常少。[148]最有可能的是,现代人类在非洲完成进化之后,在3万至4万年前来到西伯利亚。当然,西伯利亚东北部直到约3.5万年前才有了人类的居住痕迹,因为这个时期记录他们存在的遗址数量“剧增”。这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149]

自约3.5万年前开始,不只在西伯利亚,全世界范围内都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手工制品:新型石器、鱼叉、矛尖,最重要的可能是用来缝制衣服的针。[150]在欧洲、北美和西亚,尼安德特人制作和使用了大约六十种石器。[151]它们总称为莫斯特文化工艺(以法国西南部的勒莫斯特遗址命名)。勒瓦卢瓦—莫斯特工具发现于西伯利亚,但是很少出现在北纬50°以北,北纬54°以北便完全不存在了。这可能意味着尼安德特人时期的气候比后来更加恶劣或他们没有成功地克服寒冷(当然也有可能他们的遗址是存在的,只是还未被发现)。如果说现代人克服了尼安德特人没有克服的寒冷,那么这可能得益于针的发明带来了缝制的衣服,很可能与现代爱斯基摩人的毛皮大衣类似。(西伯利亚艺术品描绘的三位女性的衣服使人想起这种大衣。)骨针在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万年前,在莫斯科附近的桑基尔遗址发现的骨针可以追溯到2.2万至2.7万年前。在桑基尔遗址发现的衣服上的装饰没有像遗骸的皮肤那样破碎,因此考古学家得以复原他们曾经穿过什么样的内衫、外套、裤子和鞋子。

智人迁往西伯利亚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如前文提到的,最后一个大冰期,气候干燥得多,北方出现了大片苔原(长有北极植被的无树平原),南方出现了大范围的泰加群落,又叫针叶林带。这次向北和向东的迁移似乎与东欧和俄罗斯平原三条大河(德涅斯特河、顿河和第聂伯河)沿岸一带突然大量出现的遗址分布相一致,并与大型狩猎活动的增加有关。迁徙反映了可携带刀片石坯的发展,这些工具轻便到可以长距离运输,并且能够根据情况打造成所需的各种工具:刀、钻孔器、矛尖。起初这些人类掘地而居,但是约在1.4万至1.8万年前,他们开始建造更复杂的建筑,用猛犸骨做地基,顶部覆盖兽皮和小树苗。他们用赭石装饰猛犸骨,并刻上程式化的人物和几何图形。这些大部分建在避风之地的营地,是相对长久的居住地。一些古生物学家称,这表明这些原始社会能够解决纠纷,并且正在产生社会阶层。[152]这些居住点虽然简陋,却能维持三十至一百人的生活,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这里一定产生了语言。

西伯利亚针叶林可能非常浓密,人类无法深入,这意味着智人是经由一条或非常靠北或非常靠南的路线跋涉到白令海峡的。[153]在更靠北的路线上发现了占地六百平方米、由半地下式房屋组成的遗址,例如马尔他和阿丰多沃山。马尔他可能是冬季大本营,这里的房屋由大型动物骨头和驯鹿角穿插搭建而成,象牙雕刻描画了猛犸象、野禽和女人的图案。大量的剥去皮毛后的北极狐被埋葬在此,可能暗示了一种仪式。[154]

然而,这里的主导文化似乎是现代所知的久克台文化,它于1967年首次在阿尔丹河(今天的雅库茨克城周围,莫斯科以东三千公里)泛滥平原附近的一处遗址被发现。这里发现了大型哺乳动物的遗骸,一同出土的还有独特的双面打磨的矛尖、由特有楔形石芯做成的刻刀和刀片。其他非常类似的遗址最先在阿尔丹河谷被发现,距今1.2万至3.5万年,虽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久克台文化的起源定在1.8万年之前。最令人兴奋的是,后来在白令海峡对岸的阿拉斯加及向南远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都发现了久克台文化遗址。许多学者因此认为,早期人类跟随猛犸象和其他哺乳动物从久克台横跨(无水的)海峡进入新大陆。东西伯利亚海的因迪吉尔卡河口附近、北纬71°的贝里列赫是最北端的久克台遗址,它以猛犸象“墓地”而闻名,有一百四十多头被春洪淹没的保存完好的猛犸象骸骨。早期人类可能沿因迪吉尔卡河从贝里列赫来到东西伯利亚海,然后沿着海岸向东迁移。[155]

我们可以断定的是,现在的俄罗斯和阿拉斯加之间的大陆桥在1.2万至2万年前之间是露出海面的,之后海水再次上涨将它淹没。[156]然而未被淹没前,它是一片干燥的苔原,长满了牧草、莎草和艾草,散布着浅浅的池塘。这里几乎没有树,但是,尤其在夏天,却可能是食草动物以及猛犸象和野牛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的乐土,因为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发现的昆虫化石出现在有蹄类动物身上。[157]池塘可能连接着鱼、贝丰富的大河。流传于加拿大育空地区布鲁克斯岭的奈齐库奇里印第安人中的传说讲到,“原始的土地”上“没有大树”,只有低矮的柳树。

当然,早期人类可能划船横跨过海峡。从水下的陆地尚未发现手工制品,但打捞到了猛犸象骨。我们知道,人类在5.5万至6万年之前发现澳大利亚,必定需要航行或漂流约五十英里以上的距离,这大体相当于白令海峡的宽度。然而,普遍的共识是,在遥远北方的这块危险海域,航行是非常不可能的。人类为了追踪猎物沿着海岸航行至海峡,然后走过大陆桥,则更有可能。海峡两侧相同的动物群证明了动物也曾横跨海峡。当然,早期人类并未意识到白令地峡最终会被淹没。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时两片巨大的冰盖,劳伦冰盖和科迪勒拉冰盖,覆盖了北美洲大部分,向西一直延伸到现在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对早期人类而言,冰盖西侧的陆地是一块连续的土地。的确,一些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认为白令地峡是一个“文化自主区”,表现出生物一致性,而且认为那时的人口比现在更多。[158]

有关人类横跨海峡迁徙的证据分为地质证据、动物学证据、生物或医学证据、考古学证据及语言学证据。如今海峡两侧相同的地质特点,比如向内陆延伸数英里的较高的海滩,表明这两片大陆有相似的地质史。动物学上,长期的观察认为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热带动植物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是越靠近海峡,动物的相似性就越强。生物学上,美洲原住民与亚洲蒙古人种最接近。粗而直的黑头发、毛发相对较少的脸部和身体、褐色眼睛和相似的偏褐色皮肤、高颧骨和出现概率较高的铲形门齿,这些明显的身体特征都表明了这一点。生物学家将这些人称为中国齿型人,意思是他们的牙齿有中国人的特征,而其他齿型人则没有这种特征,这将两者区分开。在西亚和欧洲发现的古人类头骨中的牙齿没有显示出中国齿型的特征(主要是为适应北亚对牙齿要求更高的植物性食物而在门齿上进化而来的凹槽[159]),而所有美洲土著都表现出中国齿型的特征。最后,从生物学上,体质人类学家发现美洲土著和亚洲人的血蛋白非常接近。事实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美洲土著的血蛋白在与亚洲人相似的同时,分属于三种主要群体,分别与美洲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古印第安人,爱斯基摩—阿留申种群,以及阿萨巴斯卡种群(位于新墨西哥的阿帕切和纳瓦霍印第安人)相对应。一些学者认为,根据语言学和DNA研究,这表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