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 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现在我敢断言,我们今天的父母对孩子是充满“孝心”的,唯恐孩子吃不好,穿不好,玩不好,想得还很周到。可是孩子对您、对父母、对爷爷奶奶有孝心吗?那不一定。孩子的许多缺点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有一个20岁的女孩子,跟我在网上聊天。有一次她说:“孙老师,不瞒你说,我妈妈怎么说我的?她说她是整个儿一个热脸贴在我的凉屁股上。”孩子冷漠起来了,真是让人寒心,你为她付出了很多,而她毫不理解,做父母的心里特别难以平衡。但是,孩子的错是大人的过,孩子的许多缺点是我们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是不是呀?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摧毁自己的目标,我们是自己和自己作战。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健康人格的人,你的很多方法却没法让他成为这样的人。2003年3月我在美国,罗德岛大学一个女教授的话使我很难忘。她说:“我怀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医生一作检查,就说我可能会难产,生产过程不会顺利。我请一个人来摄像,把生产的过程给全程录像,都录下来,做成光盘。我将来会把它送给我的两个孩子。”美国女教授的做法让我想到很多。我们有时骂孩子怎么怎么不懂事,不体谅大人。孩子为什么不懂事?因为他不知道父母的艰辛,也不知道他是怎么长大的。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比较有孝心,因为他体验了艰辛,知道父母是如何辛苦的。没有体验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以为钱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个小孩说:“妈妈,怎么不买汽车呀?”妈妈说:“这汽车很贵,要十几万。”“才十几万块钱哪!”你听,这孩子的口气。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孝心,今天的孩子没有孝心就是他不知道父母的艰辛,不知道也没体验过父母是怎么养育他的。2003年9月22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山东济南市省府前街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孝心教育”,教育孩子们“理解父母的爱,把父母的爱转化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之余,‘事父母,能竭力’”,取得了明显效果。另一所学校搞了一个活动,很有意思,学校给孩子布置一项作业。什么作业?亲情作业,就是让你拿着一个生鸡蛋上学,拿一个星期,这鸡蛋如果碎了,不能换一个,老师已做了标记。孩子拿着生鸡蛋上学,挤公共汽车,又参加各种活动,要保护鸡蛋不破碎,多难呀!你就从这里体验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吧,父母养育孩子比捂鸡蛋要难—万倍,要保护好一个生命多么不容易。2003年2月,我的老岳母去世了,一家人都很难过。老人家病重时我们就让孩子守护老人,给老人按摩手呀,按摩脚呀,给老人买帽子。后来孩子回上海上学了,没赶上老人的葬礼。我们很后悔当时没把她叫回来。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葬礼常常不让孩子参加,凡是麻烦的事,根本不让孩子知道。我们觉得让孩子参加葬礼是很必要的,让她知道什么叫生命。我孩子从大学回家时,她妈妈让她补看遗体告别录像,并到姥姥墓地上很好地感受。从小培养孩子与大家分享的习惯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对培养孝心很有启发。北京有一个妈妈叫周永琴,她一家三口都非常喜欢吃橘子,这个妈妈买橘子有一个特点,不是按斤买,而是以3的倍数来买的,如15个、21个。他们习惯晚饭后看电视时,全家人吃橘子。每次吃橘子都是儿子分,一人一个。橘子只剩下最后3个了,儿子拿在手里,没像往常一样送过来,而是用眼睛看着爸爸妈妈,意思就是说,就剩3个了,你们俩还吃呀?妈妈给丈夫使个眼色:吃。结果爸爸妈妈一边剥橘子,儿子一边流眼泪。这个妈妈后来说:“天呀,我把这个橘子吃下去,一点味儿也没吃出来。”我说你做得对,今天的孩子不缺俩橘子,他缺的是心中要有别人。所以我建议广大的父母们,你在家里吃东西,不管是什么好东西,最低原则是每人一份,要让孩子心里有别人,有好吃的要大家一块分享,更不能说最好的那个就是他的。要让他从小就有份额意识。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孩子长大就是社会化过程。什么叫社会化呢?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当你的孩子能够想到别人时,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你的孩子能够处理好你我他之间的关系时,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个分橘子的孩子长大了,和我女儿同一届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亲戚朋友很高兴,这个给50块钱祝贺,那个给100块,一共给了500块钱。他妈妈说:“我真没想到,春节回家看奶奶,儿子把这500块钱装了一个红包给他奶奶当压岁钱。”大家想想看,现在的孩子有500块压岁钱能舍得都给老人,不容易啊。好多孩子看见老人给的压岁钱不多还不高兴了,哪有给老人压岁钱的?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小伙子变得这么有孝心,这就是习惯。按照我们的研究,培养一个习惯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习惯一定是一种行为长期坚持的结果。一个月坚持一个行为,就能养成一个习惯。这个孩子当时怎么养成这个好习惯的呢?怎么会这么有孝心呢?你看,他家里面一做好吃的,先给姥姥、姥爷送过去一份,让儿子去送,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让儿子去邮局办汇款手续,多少个月过去了,习惯就形成了。这孩子从小把孝敬老人的习惯养成了,那以后他就把孝敬老人当成他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做父母的培养孩子的习惯是最有优势的,所以日本的教育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自己深有体会,我是山东青岛人,20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我5岁。那个时候真是苦,喝的那个粥,里面的米粒都清晰可数。我们家有一个规矩,我们兄妹3个人,不管谁去盛粥,都先盛一碗米最多的给妈妈吃,因为母亲是最辛苦的人,哪怕她当时不在,把粥盛出来放在一边也得放,这是家规呀,天经地义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孝敬父母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保持下来。所以说,明智的父母要藏起一半的爱心。梁启超说: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二者缺一,时曰非人。……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孝于亲,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就说了两个字:“色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对父母永远保持一种愉悦的脸色、态度是最难的。如果捧着一碗饭,“吃吧”,“啪”的一声放在父母面前,就像喂动物似的,这叫什么孝敬?《礼记》中讲:“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就是说要永远保持孝心,没有穷尽空乏。儿童教育的特点是由近及远,儿童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情,让他一切的爱从爱母亲做起,从爱父亲做起。当然,对父母来说,没有父母的爱心,也就没有孩子的孝心;那么,倒过来对孩子来说,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