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基于道德立场的教学研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后以《教学伦理探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为题出版;周建平的博士论文《追寻教学道德》(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版),后以同题出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柳士彬的博士论文《遮蔽与澄明:德性教学的存在之思》(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教学道德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吕朝龚的硕士论文《教学过程中伦理问题探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秦艳的硕士论文《教学程序的伦理原则探析》(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这些研究提出了教学伦理研究的对象、使命、原则,探讨了当代教学伦理精神,建构了教学伦理体系,推出了教学“内生道德”与“外生道德”的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价值,探索了教学过程的伦理原则。曾经的涓涓溪水已经开始奔流。

西方国家对教学道德问题早有涉及,苏格拉底、赫尔巴特、杜威都曾论述过教学的道德性问题。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伦理(道德)研究肇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美国家教育哲学家展开了对“教学”概念的分析,经过严密的语言分析和逻辑考证,他们惊讶而又一致地发现,“教育”、“教学”这些语词本身就内含着价值倾向。相对于“教育”来说,“教学”可能是个中性词语;但是相对于“灌输”、“洗脑”、“施加条件”等活动来说,“教学”显然具有褒义色彩,教学中隐含着重要的伦理问题。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有:谢富勒(I Scheffler)的《教育学的语言》(1960),彼得斯的《伦理学与教育》(1966、1967)RS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1967参考黄向阳部分译文。,麦克莱伦(J E McClellan)的《教育哲学》(1976)等。谢富勒主要论述了教学与理性的关系,彼得斯在分析了“教育”内在标准的基础上,对教育方式的合乎伦理性进行了辩护,提出教学必须建立在学习者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他还详细分析了平等、利益关怀、自由、尊重人、博爱等一般的教育程序原则。麦克莱伦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层层递进,先分析“教”的类概念,然后对“教”与各种“赝品”进行区分,最终由“学是什么”推出“教”的特定内涵。基于对学生理性和自由意志无条件的尊重,他认为教学方法必须满足简明性和明白性的要求,基于明白性和简明性两个条件,智力活动本身便具有道德的意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课堂道德冲突问题,西方兴起了对教学道德研究的热潮。其中涌现的代表性作品有:阿兰·汤姆著的《教学是一种道德艺术》(Alan Tom,1984,Teaching as a Moral Craft,New York: Longman),斯特赖克、索尔蒂斯合著的《教学伦理学》(Kenneth A Strike & Jonas F Soltis,The Ethics of Teaching,1st edition,1985; 2nd edition,1992; 3rd edition,1998; 4th edition,2004),古德莱德等主编的《教学的道德之维》(J Goodlad,R Soder & K A Sirotnik (Eds) (1990)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Jossey-Bass,San Francisco,California),奥瑟、迪克与帕特利合编的《有效与负责的教学:一种新的综合》(Fritz K Oser,Andreas Dick,Jean-Luc Party (Eds)(1992) Effective and Responsible Teaching: The New SynthesisJossey-Bass Publishers,California),汉森著的《探究教学的道德核心》(David F Hansen (2001) Exploring the Moral Heart of Teaching: Toward a Teachers Creed, Teachers College Press)。

这些著作中,既有像古德莱德、奥瑟等学者进行的理论思辨,也有像斯特赖克、索尔蒂斯一样,将理论陈述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还有杰克森等人(Philip W Jackson,Robert E Boostrom & David T Hansen)进行的经验研究。杰克森等人分两组现场观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与道德相关的八个方面:(1)作为课程正式内容的道德教学;(2)一般课程中的道德教学;(3)仪式与礼节;(4)有道德内涵的可见行为;(5)活动过程中随时插入的道德评论;(6)课堂守则与惯例;(7)课程副结构的道德规范;(8)课堂中表现性道德规范。分析课堂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和模糊性。Philip W Jackson,Robert E Boostrom & David T Hansen The Moral Life of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刚内尔·柯勒拉德(Gunnel Colnerud)调查了瑞典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课堂中的伦理冲突,得出的结论是教师时常从成人角度看问题,放弃关怀儿童的价值取向。Gunnel Colnerud Ethical Conflicts in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ol13,No6,1997,pp627—635 布泽利等人(Cary A Buzzelli & Bill Johnston)研究了课堂互动的道德维度。他们通过观察课堂互动的语言、权力和文化的三个方面,展现了课堂教学事件的道德复杂性,提醒人们课堂中潜藏的道德维度,避免对课堂道德问题的简单性判断。Cary A Buzzelli & Bill Johnston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Language,Power,and Culture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New York: RoutledgeFalmer,2002

斯特赖克曾概括了教学道德研究的三点意义。一是表明教学充满道德问题。思考道德问题、提出理智的观点,是教师个人或集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伦理问题虽然棘手,但是可以被思考。伦理反思有利于教师正当、负责地抉择。三是伦理困境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我们能够用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同等尊重人的原则进行分析。Kenneth A Strike The Ethics of Teaching Phi Delta Kappan, Vol 70,No 2,1988汉森将西方教学道德研究的成果归纳为四点:一是研究表明教学具有内在固有的德性。道德属性不是置入课堂教学之中,就好像教学缺乏道德意义,教学本身浸透着道德意义。二是教学同时致力于智力与道德活动。对教师工作的研究表明,道德与智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