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理性多元论”的认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一、复杂多样的价值实然状态

价值既是人们频繁使用的日常名词,也是相当重要的哲学概念。英语世界的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从词源来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广泛,其中包含“是好的”之意。该词在14世纪进入英语,但直到19世纪,其含义几乎只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价值学开始得到系统发展。

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它涉及人作出的有关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目前我国哲学界一般认为,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它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价值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即满足人们的对某种属性的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国内价值哲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给出的定义是: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从中不难发现价值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一,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状态。因而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独立存在物,一种外在于人、物的某种有待人们去发现的实在;价值也不是一个属性范畴,不能把价值理解为任何存在物生而有之的固然属性,没有某种事物的某种属性于何时何地永远存在价值。归根结底,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主体特性见之于客体的一种关系。“一切价值都是以一定人的主体尺度为根据的现象。”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因而,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为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李德顺:《价值论》,第144页。价值主体总是处于一定历史时空的、活动着的人,这样的人必然是一定历史境遇中的个体。所以,对于他者,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对于自我,不同时刻、不同地点也是特殊的。人是一种被抛入世界的偶然存在,萨特(JPSartre)这句话道出了有关人的部分真理。价值并不是任何对象的存在及其属性本身,而是事物同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因而评判价值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如同舍勒(MScheler)所言:“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都只是人的意识中的主观现象,离开人的意识,价值就不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8页。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石里克(MSchlick)看来,说价值还有某种绝对的存在,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可验证的事实,因而这种论断是毫无意义的、荒谬的。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如果说某种价值具有绝对性,那么它将自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在其中不占有任何位置,仿佛有一堵墙将它与生活隔离,生活的流逝与之无关。这无疑是树立了价值的崇高地位。但是,就像石里克所问到的:“绝对价值与我何干?要是我不考虑它又怎么?”事实上我们并不关心这种价值,因为靠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价值的这种因人而异的主体化特征,反映了价值现象特有的本质或本性,它意味着包括人的行为在内,任何事物的价值都将依据具体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主体形态并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无数个人、民族和国家等群体,直到全球人类的整体,都在一定情况下成为独立的主体。这些主体同时并存,彼此之间在生存发展的条件、方式、需要、能力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征,从而构成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主体本身的多元化意味着价值标准、价值观念也必然是多元的。真实由于主体的个性而偶然性地存在,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到,价值的现实状态总是复杂而多样的,价值的标准、评定和表现是极其复杂的,是多层、异向、异质的。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对某些人是好的、有益的东西,对另外一些人却是坏的、有害的东西。所以,每一个主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坐标体系,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关系上不可能彼此代替或重合。由此,我们推论价值具有多样的现实特性。价值属于历史范畴,主体对客体属性的需要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地变更。比如:青铜由于硬度大,曾被铸造成宝剑,为春秋时代的王公武将钟爱,但是,后来随着冶铁技术的发明,铁代替青铜成为了铸剑材料,青铜对于兵家不再具有价值,或者说价值不大。再如:抽烟对嗜烟者有价值,但是嗜烟者因为某种变故而戒烟,香烟可能成为他厌恶的对象。因此,价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需要以及人对客体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新价值不断产生,旧的价值随之淘汰。这一过程并非先后相继,而往往你中有我,相互并存,相互冲突。从这种意义上讲,新旧价值之间的冲突乃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永恒现象。总之,价值的现实世界,不是永恒、纯一的静态实在,而是变更、多样的动态过程。复杂性、多样性、暂时性是价值的实然存在状态。

二、价值上的三种实然主张

价值的实存复杂多样,变动不居,并非必然导致相应的价值主张。古往今来,大致存在着一元论、多元论与相对主义三种基本价值主张。

(一)价值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的主张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人庄子也“用相对主义的态度对待人间的一切”。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古希腊的智者根据价值多样性的现实,萌生了早期的相对主义观点。他们放大了价值主体的尺度,认为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良知无非是由主观来确定的。他们把价值完全看做个人经验产物的观点,价值如同人的感受,只能是冷暖自知。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国内汉译有数种,这里从通行的译法,出自北大哲学系编译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54页。同时,译文中的“人”从严群的观点,指每个人。参见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乃是这种观点的高度概括,这种极端的相对主义主张必然通向彻底的怀疑主义。其积极意义是反对盲目地、愚蠢地遵从习俗,提高了个人理性思考的地位,但是这若变成以单纯的主观意见和私利为准,那就错了。独立思考很容易衰退为思想和道德上的无政府状态,个人主义很容易流于纯粹的自私。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8页。

相对主义的广泛影响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