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节价值的实然状态与应然主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价值多元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昂首迈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迎来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与社会开放拓宽了人们价值观实现的渠道和活动天地,使人们能够以多种思维角度思考价值问题,思维角度的更新与丰富,使得各种事物的价值与意义被重新认识,人们的整个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内部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重估和重构,从而导致许多新的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形成。例如:曾经的完美革命形象——“保尔·柯察金”,在一些人的心中“沦落”。1998年,有人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一本好书,应当把它送进历史的博物馆,而不是把它介绍给年青一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裹着糖衣的毒药还是激励人向上的佳作?人们褒贬不一,至今尘埃未定。参见1998年至2005年期间,《俄罗斯文艺》、《探索与争鸣》、《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上的相关文章。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发生了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促使人们改变了单一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人们被鼓励注重个性,追求功效,讲求实惠,努力追求和肯定各自的物质利益,以不同的价值尺度权衡利益问题,这必然造成社会价值面貌的纷繁多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利益主体分化的首肯,催生了多种类型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文化特点和行为方式多样纷呈。

改革开放也使中国融入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的世界交往与合作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不断涌入,它们与本土文化、价值观碰撞,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另外,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兴起,也使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往加剧,这无疑加速了价值多元时代的到来。“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的文化对话、交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更加激烈,增加了个体价值目标的选择自由度,激发了价值主体个体性特征的张扬,从而使得社会价值多元化更趋于明显。人们不再习惯于一种声音,‘嘈杂’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侯惠勤等:《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价值观多元已经成为真切的实存力量,也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弥漫式的广泛影响。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传统德目产生了不同认识。如“谦虚”、“俭朴”被深圳中学生排在人生重要品质的末位。谦虚被看做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和虚伪的代名词,谦虚俭朴只能使自己吃亏。有研究者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将10年前后的调查结果对比,发现10年后青少年学生的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有调查发现,云南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徐道稳:《深圳市中学生价值观调查》,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陈树林等:《杭州市中学生价值观调查》,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3期;周萍:《云南中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特点的调查分析报告》,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调查显示,中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目前实存的状态,中小学生在大部分德目和道德判断上倾向于主流,但明显呈现多元趋向和时代特征。杨小微、金学成等:《价值多元背景下中小学生道德状况与道德环境调查报告》,打印稿,第11—12页。北京市市民调查的结果显示,多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价值观并存。这正在形成一种独特的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文化环境。裴娣娜:《中小学生生存的文化环境与价值观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6期。这种价值观多元的实存也波及了中小学日常课堂教学。另外,这些年来,教学改革强调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多元解读。教师和学生并不“严格”遵守教科书作者预定的价值观,而是表达出多元的价值推理和判断。价值多元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