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价值多元背景下的教学探秘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王凯博士《教学作为德性实践》读后



如果说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难题,那么,多元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不但面对多元的价值选择,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而且面对众声喧嚣的“多”,认定选择“一”的标准本身,也成了“道德问题”。王凯博士知难而上,选择这样一块难啃的骨头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课题,显示了他的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眼前,我们拿在手上的这本装帧精美、墨香袅袅的著作,就是王凯博士这一研究的成果。

通读全书,相信任何一位读者也会和我们一样,切身感受到作者经历的一次理论探索的苦旅,但是,作者没有选择艰涩、冷峻的书斋化的表达方式。作者不仅在本书开头,从许多表现了多元价值背景下学校教学困境的鲜活教学案例出发,展开自己的理论探索,而且在论证分析过程中,不断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剖析教学案例,为理论论证提供佐证,或直观解说。表现了作者关注实践和关怀实践的情怀,也使居庙堂之高的理论,多了一份鲜亮的生命色彩。

在我们看来,作者在这一研究课题中,着力要解决两大理论难题:多元价值背景下的今天,学校教学如何实施道德教育?教学如何才能达到“德性实践”?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作者分析了原来“价值单一”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在遭遇“价值多元时代”后的窘困:新形势下,道德教育固守“一”的不可行,滑向“多”的不可取,在丢掉习惯的“一”后,面对纷繁的“多”,教学何为?即作者提出的“多元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在德育研究和教学论研究两大领域,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对大量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古今中外研究者累积的精神财富中爬罗剔抉,殚精竭虑聚集自己的研究资源,汲取走出困境的理论智慧。作者发现,一方面“价值主体的特殊性与自主性必然导致价值的多元,但不必然导向相对主义即不同价值之间的绝对排斥、价值主体之间完全的对立与不可沟通”(P40)。另一方面,作者也认为,“多元之中可能存在普遍的价值,价值多元中可能存在普遍价值,‘多’中存在‘一’。这种‘一’不是‘单一’,而是有主有从、有层次、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其‘主’的部分,也不是由过去的‘单一’或现在实行中的另一个‘单一’来承担,而由不同文化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有条件、适度地整合而成。”(P40)

因此,作者认为,在当今价值多元背景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给学生某种‘一’的规范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与人达成‘一’的能力,以及师生在交往商谈中形成重叠共识的能力。”

教学如何才能达到“德性实践”?是作者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作者从“教学不是什么”的阐述出发,再结合道德研究和教学道德研究的成果,吸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开创的实践传统,尤其是当代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实践”旨趣。但是,作者对他人智慧的吸取并不盲从和迷信,而是表现出清醒睿智的理论批判力和鉴别力。作者吸取了麦金太尔“实践”精髓,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麦金太尔“教学”观念的质疑,根据麦金太尔对实践的界定,作者不赞成麦金太尔对“教学”的阐述,而认为应该“把教学理解为麦金太尔所认定的实践”,从而指出“教学就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具有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内在利益的实践。”因而,作者提出“教育者应该关注教学的内在道德”,实现师生在教育性关系中“生成德性”的目的。

经过充分论述之后,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当“我们把教学看做实践,那么意味着应该给予参与教学的学生以某种程度的自由,学生应该能够在教学中作出自主选择。”因而,教学作为德性实践,就能达到促成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这样,作者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自然就聚合到一起,成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教学作为德性实践”的问题。

最后,作者在认为,“作为德性实践的教学”需要三种不同的展开逻辑与五点教学策略。为了实施这些教学策略,达到“德性实践的教学”境界,作者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德能’修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教师“德能”由教师“道德敏感”、“道德推理”、“道德宽容”和“道德信任”几要素组成,并最终尝试性地提出教师通过“教育伦理的研修”和“教学实践中的伦理反思”养成“德能”的途径。

行文至此,作者完成了多元价值背景下“教学作为德性实践”必要性、意义和可能性的论证,从而完成了对多元价值时代学校教学的重新定位。

在这一艰苦的研究过程中,尤为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很强的资料收集与利用能力和理论建构能力。作者不仅在图书馆、网络这些较为易得的资料源中搜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极为敏锐地与欧美伦理学研究和教学伦理学研究的一流学者如诺丁思等建立直接的联系,交流研究成果,保证了自己研究直接与当今世界一流研究对接,也为其理论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当然,与几乎所有的研究一样,这一研究可能也留下某些遗珠之憾。比如,在论证教学不是什么的时候,“教学”与“教”两个概念之间,作者似乎未作出严格的区分;在研究的后期,作者对教师“德能”养成的论证也似乎留下过大的论证空间。但是,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王凯博士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更严密、更完善和更具创新的研究成果,毕竟这还是作者奉献给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第一部力作。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