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妈妈抱抱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从子宫出来到花花世界,对婴儿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但也是陌生的。在子宫中紧紧被羊水包裹着的温暖和安全感,必然还在记忆里,所以几乎所有的婴儿都喜欢被抱,而且有些孩子要被抱好久才满足。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从社会心理危机的角度指出,○到一岁的婴儿,是发展对人的安全感,培养对人的信任感和亲密感的重要时期,不管是肚子饿了哭,尿布湿了哭,或是需要人抱而哭,都是一种求救的呼唤。有人去满足这些需要,孩子就会产生满足和安全的感觉。

任由孩子哭很残忍

婴儿有时半夜哭,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父母半夜要抱好久。老一辈的人,或甚至有些美国医生,都会劝妈妈:不要抱,抱了会习惯,让他哭几个晚上就好了!

我并不赞同这种看法。不抱孩子而任由孩子哭,对我来说,就像有人溺水而见死不救,是很残忍的。孩子在那一剎那很无助的时候,可能学会认了,哭累了还是会睡着,但这个过程对孩子心理所产生的感觉是:在我害怕、需要保护时,没有人理我。这对孩子未来对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有很多人说,不抱孩子,可以训练孩子独立,孩子哭几天就不哭了。这种不哭,是认命的不哭,并不代表需要消失,隐含的是对人的不信任和不亲密。也有人反驳说,孩子小时候哭我没有抱他,他长大了跟我还是很亲密。个别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可能的副作用和后遗症,是为人父母者不能不谨慎的。

其实孩子对抱的需要,会随着长大而减弱。到了孩子会翻身,你想一直抱着他都很难。以我个人的经验,儿子出生时就很喜欢被抱,白天一抱就睡,一放下就哭,所以我只能抱着他做事,刚开始也很辛苦。一直抱到五个月大,有一天放下以后,儿子竟然不再哭闹,奇迹似地一直睡,此后就再也不需要我一直抱着。儿子六个月以后也从不认生,见人就笑咪咪的,非常有安全感,我想这和他在襁褓期安全感得到充分满足必然有很大的关系。

最怕妈妈不见了

孩子大约一岁左右时会发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在这之前,他以为他和妈妈(或是主要照顾者)是一体的。这发现是喜悦的,孩子会开始到处去探索,尤其配合走路,更扩大了他的活动范围。生命在这时充满了好奇,但也充满了恐惧,因为最大的恐惧是妈妈会不见,所以更要牢牢抓紧妈妈。

在这种情况,如果你必须和孩子分开时,一定要告诉孩子你的去向,如果把他托人照顾时,也一定要和他说再见,即使他会大哭大闹,仍然要说再见,而且要强调,妈妈一定回来接你,千万不要自己偷跑掉。因为这种一转身妈妈不见了的恐惧,会让他产生更深的焦虑,让他觉得任何时候妈妈可能都会不见。

即使是在家里,暂时离开孩子去拿东西或上厕所,也都可以事先告诉孩子。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如果你了解这是孩子在认知发展中必须经历过的,将有助于减少孩子的恐惧。

与此时期同时出现的是怕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当孩子不敢独立面对时,会想依赖妈妈的支持,所以也会紧紧黏着妈妈不放。这种情形下,父母可以帮助他熟悉陌生的环境。如果去朋友家,先别急着和朋友聊天,先陪孩子走一圈认识环境,陪他玩一下玩具,消除他的陌生感。聊天时,也可以让孩子能看得到你。如果孩子仍然不肯自己玩,要待在妈妈的身边,请以爱和了解来接受!每个孩子都不同,有些孩子因为个性的关系,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走过这个阶段,你愈催他,愈急于让他独立,只会让他更没有安全感,等孩子安全感有了,焦虑自然就会消失!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