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编 高贵的穷人:荒诞制度下的官员真实生存状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因为京官经常和皇帝、各部尚书直接打交道,容易被赏识,容易被发现,比如曾国藩,他就是因为有机会和道光皇帝打交道,道光觉得他是个人才,十年七迁,很快就做到了副部级。但如果在地方上,绝对没有这个可能。第二个优势就是结交方便,可以编织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认识很多有用的人。清代有一本笔记叫《平圃遗稿》,其中说,京官剧院,习以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入人数。就是说,别人请客你不能不去,别人请了之后,你也不能不回请,要不然时间长了,你就会被大家排除在圈子之外,没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所以,当时北京城的各大著名饭庄门口,每天晚上都停满了官员的车马。当然,京官吃喝不能报销,要自己花钱。

曾国藩很爱交往,人很热心,朋友非常多,社交开支也不少。我算了一下,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国藩给朋友的婚丧嫁娶、朋友父母的生日送的寿礼,加起来是七十多两白银。他自己请客吃饭用了四十多两。这两项加一起就是一百一十多两。

这可以列为第二项——食。

第三项开支大的就是买衣服。很多人对曾国藩的感觉是,他是一个比较简朴的人,由此引出后世的种种渲染,比如说,他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天青缎马褂,只在新年和重大庆典时才拿出来用,平素便放在衣橱里,因此用了三十年依然犹如新衣云云。

但是他在做京官期间可不是这样,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有很多很好的衣服。仅帽子这一项,在道光二十一年时他就买了大呢冬帽、小呢小帽、大毛冬帽、小毛冬帽、皮缝帽等,大概有十一顶[8],这些帽子便宜的七八两,贵的大概有一二十两。

曾国藩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帽子、衣服呢?这和清代的官场体制也有关系。因为清代对官服的要求非常严格,又非常琐碎。春夏秋冬,一个官员的帽子、衣服、鞋都有严格的要求。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官帽上的顶珠皆以贵重材料制作,比如暖帽周围有一道檐边,须用名贵皮料,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然而,清代没有公款采购制度,官服要自己买。你进京当官,这一套都置办齐了,至少得五百两到八百两,所以很多官员买不起官服,那怎么办呢?租,向官服店租官服穿。比如晚清另一位京官,也是大名士李慈铭,就租了十多年官服,到后来当上了御史才有钱自己买官服穿。[9]作为一个翰林,我们前面讲到他经常要出席一些重大场合,有的时候还要见皇帝。曾国藩为人固然节俭,但是在官派威仪上却绝不含糊。曾国藩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所以他在买衣服方面花了很多钱。连曾国藩的夫人和孩子们,基于社交需要,也都衣着体面。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

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10]

确实,入都为官后,曾国藩的个人财物中,最值钱者就是衣服了。

这是第三项——衣。

除此之外,交通费压力也十分沉重。

清代北京道路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交通不便,特别是下雨刮风天,常难以行走。加上衙门离住地往往有一段距离,所以官员们多选择乘轿、骑马或者坐车出行。

当时北京的高级大臣交通费支出是非常昂贵的,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说,高级大臣一年坐轿就要费银八百两。因为必须雇有两班轿夫,还需前有引马,后有车辆及跟骡。曾宝慈说曾广汉在做户部侍郎时,“均须值日,至颐和园路程很远,骡车跸路上午走颠簸,时间不短,因此侍郎以上,多乘四人大轿,大学士则乘八人大轿,即绿呢轿,下有红拖泥。轿夫都是久经训练的壮丁,上身不动,两腿迅速而步子极小,既快又稳。每轿两班,四人一班,每个人月工资白银一两,轿夫约走百公尺即换班,行走如飞。换下来的轿夫就跳上二套车休息”[11]。轿夫八人,每人每月一两,则工资一项每年就要九十六两。

清代不但不配公车,连交通补助都没有,这些都得自己掏钱。初入官场的曾国藩自然买不起轿子,但有些场合总不能徒步参加。北京平时暴土扬尘,一下雨,到处都是泥,你去见皇上,见部长,到了目的地,衣上都是黄泥点子,那也不行,所以隔三岔五就要租一回马车,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我算了一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在这方面花了三十多两白银。

这是第四项——行。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需要在生活日用,买米买面,文化生活,买书买纸等方面花钱。我把这些都加到一起,发现道光二十一年,他一共花了六百零八两白银。

那么我们前面讲过,他全年收入不过是一百二十九两白银,算下来,他一年的赤字是四百七十九两,约合人民币95800元。

这么大的赤字是如何弥补的呢?



清代京官弥补赤字的途径大概有以下几种。第一,很多人到北京当官的时候就知道京官是赔钱的买卖,因此就要从家里带一大笔银子到北京去当官。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中了进士之后,被授予京官,他曾经一度不想到北京当官,因为他家里比较穷,他自己也拿不出做官的资本,后来因为他的一个叫刘举臣的远房族叔觉得家族多年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进士,还做不了官,实在是太可惜了,答应每年资助他二百两白银。这样刘光第才勉强做了十年京官,这是第一个来源,就是家里的资助。

那么曾国藩有没有从家里带钱呢?

带了,而且没少带,一千五百两。

我们说过,曾国藩出身小地主,家里没多少钱。这些钱是哪来的呢?是曾国藩自己化缘来的。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而且点了翰林,这就意味着湘乡曾氏从一个普通农家变成了官员之家,曾家生活起居的排场马上发生了改变。新打造的木器家具运进了大门,曾玉屏、曾麟书出门有了跟班,曾家日常生活虽然不常大鱼大肉,但宴客时已经能上“海菜”了。

这就是所谓的“鲤鱼一跃过龙门”。

曾国藩刚中进士,还没有工资,怎么曾家就一夜变富了呢?靠的是曾国藩的进士身份。一个人一旦成了进士,在当时人看来,就成了一只极具投资价值的潜力股。所以,进士在社会上会受到与现职官员相同的待遇。顾公燮描述:

明季……凡中式者,报录人多持短棍,从门打入厅堂,窗户尽毁,谓之改换门庭。工匠随行,立刻修整,永为主顾。有通谱者,招婿者,投拜门生者,乘其急需,不惜千金之赠,以为长城焉。[12]

《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情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说是范进在未中举前,家里穷得连碗米都借不到。他的老丈人胡屠户非常看不起他,成天对他骂骂咧咧。但是中了举人之后,马上就不一样了,胡屠户再也不敢跟范进耀武扬威了,在范进面前大气也不敢出。原来范进连穷朋友都没有几个,一中举人,城里的张乡绅马上坐轿来拜访。“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一看范进家太穷,马上把自己一座大院子借给范进住。自那之后,紧接着又有许多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