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5、法国专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戏剧在英国“至关重要”。[2812]国际戏剧创作中心继续推出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的作品,他本人也推出了一些主流电影和戏剧:《蝇王》(1963),改编自威廉· 戈尔丁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少年被放逐到荒岛后很快“回到”原始野蛮状态的故事;《与奇人相遇》(1979),改编自唯灵论者乔治· 伊凡诺维奇· 葛吉夫的自传;以及《卡门的悲剧》(1983)。他还写了一本有关戏剧的原创著作,其中提到了四类戏剧体验:致命的、神圣的、粗犷的和即时的。文末,布鲁克说:“戏剧原本是种治愈行为,是治愈城市的行为。根据基本的熵行为,任何城市都免不了必然的分裂过程。但是,当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聚集在特定地点,分享一种神秘时,散乱的肢体聚到了一起,瞬间的治愈重新连接了整个机体,每位成员再次成为部件,找到了各自的位置……饥饿、暴力、无缘由的残忍、强奸、罪恶,这些现象在当前时代往往结伴而行。戏剧可以穿过恐怖和绝望最黑暗的地带,原因无他:它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恰在当时,它肯定光亮存在于黑暗中。进步也许是个空洞的概念,但进化不是,然而进化可能需要几百万年,而戏剧却使我们摆脱了时间的桎梏。”[2813]

随后,布鲁克改编了奥利弗· 萨克斯创作的《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人》,刻画了一些神经质的怪人。这无疑突显了布鲁克在战后世界的重大影响力。他试图超越狭隘的民族界限,在科学中发现人性,在艺术创作中运用科学技术,这些都显示了他对于现代社会有哪些问题必须治愈有着不一般的见解。[2814]布鲁克也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不过他本人可能会避开这个词。让我们回到他的文章:“我没有见证过奇迹,但我见到过活生生的出色的男性和女性,他们之所以出色,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极其投入。”[2815]这话同样适用于彼得· 布鲁克。尤其是,他罕见地表明,在他那个时代,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同时跨越法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藩篱。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