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7、自然科学的力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技术问题。火箭技术是“冷战”期间军备竞赛的核心,苏联和美国都竭尽全力发展能够运输核弹头在洲际间远距离飞行的洲际弹道导弹。“斯普特尼克号”的发射意味着苏联人拥有了具备足够动力,能够精准地将氢弹掷向美国本土的火箭。[218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落了下风,但是它很快在1945至1949年间追了上来,原因在于“原子间谍”小组,其成员包括罗森伯格夫妇、莫顿· 索贝尔、大卫· 格林格拉斯、哈维· 戈尔德和克劳斯· 富克斯。但是,原子武器的运载是另一回事。自从苏联改革以来,学界对苏联科学界的内幕做过若干调查,其中最有趣的是詹姆斯· 哈福德撰写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Sergei Pavlovich Korolev)传记。[2181]科罗廖夫的一生非同寻常,客观地说,他称得上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之父和太空计划之父。[2182]谢尔盖· 科罗廖夫于1907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附近的一个哥萨克家庭,自幼痴迷于人造飞行器。20世纪30年代,他又迷上了火箭和喷气推进器。(苏联改革后披露了一个情况:苏联间谍混入了沃纳· 冯· 布劳恩的队伍,因此科罗廖夫及其同事能及时了解德国人的进展,更不用说斯大林、贝利亚和莫洛托夫了。)但是1937年6月,科罗廖夫在苏联体制内的顺利上升戛然而止,他在大清洗运动中被逮捕,并被遣送至古拉格劳改集中营,罪名是“在新技术领域进行颠覆活动”。他没有受审,但被“屈打成招”。[2183]他在西伯利亚东部科雷马河地区那个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度过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后来由于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古拉格群岛》而为世人所知。[2184]罗伯特· 康奎斯特在《大恐惧》中说,科雷马河流域“[每年]的死亡率高达30%”,但是科罗廖夫活了下来,因为很多人为他求情,最后他被送往科学监狱萨拉斯卡,这里没有古拉格那么严酷,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迫为了国家利益参与实用性研究。[2185]科罗廖夫受雇于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Andrei Tupolev)管理的监狱。[2186]20世纪40年代早期,图—2轻型轰炸机和伊留辛—2攻击机就是图波列夫管理的监狱设计的,它们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1944年夏天,科罗廖夫获释,但是直到1957年,即“斯普特尼克号”发射那年,他所谓的“颠覆罪”才被彻底平反。[2187]

照片显示,科罗廖夫是个圆脸硬汉,浑身散发着自然的力量,他的坏脾气甚至会把老同事吓坏。战后,他从被苏联俘获的科学家中熟练地挑选出德国火箭科学家;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苏联人就这样获得了原子弹的秘密。科罗廖夫发现,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运载”与武器本身同样重要,那就需要可以高精度飞行数千英里的火箭。科罗廖夫还意识到,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时代。如果火箭能够将原子弹头从莫斯科运到华盛顿,那么只要动力充足,它就能够将卫星送入轨道。

太空探索的科学理由本身就十分充分,但是,根据最近公布的有关科罗廖夫的信息来看,他的科研动机主要是打击美国人。[2188]斯大林对此很感兴趣,他曾多次接见科罗廖夫,特别是在1947年。与遗传学一样,这是苏联有别于(实际上是领先于)西方对手的另一个领域。[2189]在当时的环境下,科学活动已经谈不上冷静、理性、内省和“无私”了。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科罗廖夫是在幕后推动苏联的火箭太空计划的唯一且最重要的力量,詹姆斯· 哈福德说,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与研究进展息息相关。他有一辆战后收缴的德国汽车,他经常在莫斯科及周边地区高速驾驶,释放压力。他独自承受项目的失败,疯狂地查看美国公开出版的技术文献,寻找线索,了解美国的进展。[2190]在冲向领先的过程中,他曾经出现过若干错误,R—7火箭最初的五次测试全都失败。但是最终,1957年8月27日,一架R—7火箭成功飞越7000公里,到达西伯利亚东部的堪察加半岛。[2191]

1955年7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宣布,美国将发射一枚“先锋号”卫星,作为1957至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一项活动。于是,科罗廖夫招募了几名科学家,开始自行研制卫星。最近的资料表明,科罗廖夫极其清楚这个项目的历史意义,他“必须”抢得先机。R—7成功后,他更是趁热打铁。在R—7火箭飞抵堪察加半岛一个月后,“斯普特尼克号”就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这次发射不仅成为世界媒体的头条新闻,而且还在西方宇航专家中引起极大震动。[2192]美国人随即做出反应,将他们的卫星发射时间提前数月,改到1957年12月发射。这不是冷静、理智的科学家应有的表现,事实胜过一切。在镜头的聚焦下,美国卫星离开地面数英尺后就掉了下来,发生爆炸,引起一片火光。《真理报》幸灾乐祸地说,“哦!卫星落败!”另一家报纸说,“卫星故障!”第三家报纸则说,“卫星不听指挥!”[2193]

赫鲁晓夫意识到科罗廖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把他喊到克里姆林宫,指示他再创辉煌,庆祝革命胜利四十周年。[2194]科罗廖夫的回应是,在“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一个月后,又发射了“斯普特尼克2号”,这次搭载了一条莱卡狗(Laika)。作为一幕较劲的戏码,它无可挑剔,但是作为科学,它远非完美。“斯普特尼克2号”未能成功与助推器分离,由于温度控制系统故障,卫星过热,莱卡狗被烤煳了。动物权利组织提出抗议,但是苏联人声称莱卡“为了崇高的事业献出了生命,莱卡是个烈士”。[2195]无论如何,继“斯普特尼克2号”之后,又迎来了“斯普特尼克3号”。[2196]他们打算把它建成最复杂最高效的卫星,并配置了灵敏的测量设备,可以测量各种大气和宇宙现象。科罗廖夫的直接动机是进一步羞辱美国,但是他又一次失手了。在卫星测试期间,一个重要部件发生了故障,如果全面修复,需要推迟发射,而负责人阿历克塞· 博格莫洛夫“不想被人看成是一个赢家团队中的输家”。他说故障是由测试室的电气干扰引起的,而太空中不存在这种干扰。他没有骗过所有人,但他骗过了关键人物科罗廖夫。[2197]飞行过程中故障果然发生了。没有发生轰动事件(没有壮观的爆炸),也没有记录到关键的信息。结果,美国人最终于1958年3月26日成功发射了“探索者3号”,它观测到地球周围有一条大规模的辐射带,即“范· 艾伦辐射带”,用詹姆斯· 范· 艾伦的名字命名,因为正是他设计了记录这一现象的仪器。[2198]所以,可以说,在最初的太空飞行之后,做出第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的不是科罗廖夫,而是后来者美国人。科罗廖夫的成功和失败都与其个性有关。[2199]

1958年是第一个完整的太空年,这一年苏联一共发射了22次,但只有5次成功。科罗廖夫继续致力于竞争若干个“第一”,包括让无人驾驶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和金星,1961年4月,尤里· 加加林成为绕地球轨道飞行的第一人。1966年1月,科罗廖夫逝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内,这是无上的荣誉。但在他生前,他的身份一直保密,后来才为世人所知晓。

说到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五项重大科学进步,品格就变得很关键了,当然也不能排除运气的成分。实际上,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李奇夫妇(Lou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