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6、经典的裂隙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inghetti),即美国第一家平装书店“城市之光”(City Lights)的老板。[2060](当时,平装书仍被视为一种另类的、稍显激进的信息传播形式。)在《嚎叫》被大众媒体接受之后,“垮掉的一代”文化才作为一种另类生活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垮掉的一代”的文化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类的文化观,另类的经验观(借助毒品),以公路文化为代表的前沿心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有这些都试图传达伟大的个人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给美国传统一记耳光。但是“垮掉的一代”自认为是一种激进文化。关于公路文化,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例子是杰克· 凯鲁亚克于1957年创作的《在路上》,它同时也是“垮掉的一代”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原名让—路易· 乐比利· 德· 凯鲁亚克,1922年3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威尔市,并不具备日后成为一名作家的良好家庭背景。他的父母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区的移民,因此,英语不是他的母语。1939年,他凭借足球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2061]因为结识了金斯堡和巴勒斯,他才萌生出当作家的念头,但是直到他35岁的时候,他才会发表他最出名的著作(也是他的第二部作品)。[2062]凯鲁亚克的书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部分原因是在它出版的两周前,金斯堡的《嚎叫及其他诗集》成了旧金山著名的“猥亵审判案”的主角,当时还没有下达最后判决(最后法官断定这些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于是人们竞相谈起“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向无数打听“垮掉”有何含义的采访者解释道,部分灵感来自时代广场上的一名妓女,她用这个词“形容兴奋后的疲惫状态”,另外在凯鲁亚克心中这个词还与天主教的至福幻象相关联。[2063]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凯鲁亚克透露,他疯狂地写了三周就完成了《在路上》,他将打印纸前后相接,粘成很长一串,以免中断工作,影响思维。虽然很多批评家觉得这种技术很有趣,或者很潇洒,但是杜鲁门· 卡波特却评论道:“那不是写作,是打字。”[2064]

与凯鲁亚克的其他作品一样,《在路上》有很强的自传性质。他喜欢说自己为了寻求体验,花了七年时间在路上,研究书籍,在莫名的躁动中从一个城镇搬到另一个城镇,从一种毒品换到另一种毒品。[2065]这本书还涉及朋友们的性格和经历,特别是尼奥· 凯塞迪(在书中叫迪恩· 莫里亚蒂),他给凯鲁亚克和金斯堡写信,用词狂野兴奋,详细描述自己“在性和毒品方面的探索”。[2066]凯鲁亚克想在书中重现的正是这些“勇敢之师”的无根的、混沌的、本质上又意气相投的能量;就像F.斯科特·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而海明威的著作影响了20世纪30和40年代一样,他刻意想对20世纪50年代有所影响。(凯鲁亚克不喜欢他们的写作风格,却极力仿效他们敏锐的观察视角。)《在路上》以平淡且刻意漫不经心的语言,讲述了各种冒险经历,挑战了“繁荣美国的自负心理”,清楚地揭示了流行音乐(比如波普乐和爵士乐)对年轻人的影响。[2067]但最主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公路作品,甚而给我们带来公路电影。“公路”成为另类生活方式的象征,四处流浪但不是漫无目的,到处迁徙但方向明确,物质贫穷却精神富足,在思想和道德上勇于尝试(即便身体上有局限性)。由于凯鲁亚克的影响,旅行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2068]“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开始远离特里林和康马杰等人,远离艾略特在其诗歌中精心创造的高雅意象。瘾君子、飞车党、灰狗巴士族等亚文化群体开始独创性地运用方言土语,“策略性回避”过于复杂或困难的内容,并借助药物转向“另类”意识等,由此在各方面都极具颠覆性。[2069]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并不是所有与传统高雅文化相对的另类文化都如此自我,最具影响力的领域仍是流行音乐。

无论流行音乐能回溯多远,它的表现形式一直受制于传播技术。在乐谱、现场乐队、歌舞厅和收音机的年代,流行音乐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有限的。总有一个精英或是核心团队决定该发行哪种音乐,该邀请哪支乐队到舞厅或电台演出。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明了慢转唱片;一年后,美国无线电唱片公司推出第一支“单曲”;从此,正如我们看到的,音乐世界改天换地了。此后,只要有留声机,人们就可以随时在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们听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新一代的“他者导向”的年轻人已经做好准备投身这一新的文化形式了。

一般认为,流行音乐最初诞生于1954年或1955年,当时黑人的R&B(节奏布鲁斯)音乐走出了贫民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被称为“种族音乐”)。不仅黑人歌手成功地被白人听众接受,很多白人音乐家也模仿起黑人的音乐风格。关于流行音乐的真实起源有很多说法,但是一个公认的说法是:克利夫兰唱片店主里奥·梅兹(Leo Mintz)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电台音乐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有交往,有一天,梅兹告诉弗里德,白人青少年突然都“争相购买黑人R&B唱片,把能买到的都买光了”。弗里德去了梅兹的唱片店,后来他这样描述那次见闻:“我听到了瑞德· 普莱萨克和比格· 艾尔· 西尔斯的男高音萨克斯乐,也听到了布鲁斯演唱、钢琴伴奏的艾弗里· 乔· 亨特的音乐。我很纳闷,大约纳闷了一个星期。然后我找到电台经理,说服他同意我在古典音乐节目结束后加一个摇滚派对。”[2070]弗里德一直声称是他发明了“摇滚”这个术语,但是业内人士说,在1954年以前的黑人音乐里,便到处都有这个词,它是黑人用来表示性交的俚语。[2071]无论是不是弗里德发现了节奏布鲁斯或摇滚乐,但他确实是在电台播放流行音乐的第一人;他对着唱片咆哮,就像凯鲁亚克在金斯堡初次表演《嚎叫》时大喊“继续”一样。[2072]

弗里德很精明,他重新命名了节奏布鲁斯。重新包装后,节奏布鲁斯不再是种族音乐了,白人电台也可以播放。唱片公司很快响应,发行白人版(通常是净化过的)黑人歌曲。例如,有些人认为“和弦”乐队的《嘘—砰》是第一张“摇滚”唱片。[2073]它在电台大获成功后不久,水星唱片公司发行了“海军头”乐队翻唱的净化版,并在一周内进入热卖唱片前十名。接着,白人歌手如比尔· 哈雷和“猫王”艾尔维斯· 普莱斯利开始模仿黑人音乐并取得了更大的商业成就。[2074]电影《黑板丛林》和电视节目《美国舞台》等影视作品进一步推广了此类音乐,尤其给各地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75]对热衷社会学的人来说,早期的流行/摇滚歌曲恰巧反映了里斯曼的孤独人群理论,例如保罗· 安卡的《寂寞男孩》(1959)、维德尔乐队的《寂寞先生》(1960)、罗伊· 欧宾森的《唯有孤独》(1960)和布伦达· 李的《我永寂寞》(1962)。不过,也有人认为,早在社会学出现之前,孤独就已经存在。顺带一提,摇滚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热门音乐排行榜,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对于这个被W.H.怀特取笑为三分钟热度的群体,统计数据很重要,人们能够看到别人在做什么,然后去跟风。[2076]不过,摇滚音乐或流行音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是高雅文化的又一颗棺材钉。与这些音乐一起到来的还有时尚,这些由毒品、爱情及最重要的性导致的“另类意识”汇成了一代人的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