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8、无用的慰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民凯恩》(1941)。威尔斯于1915年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基诺沙,是一位戏剧和广播界的奇才。他极富创新才华,在二十多岁时就与黑人演员合作了一出成功的《麦克白》,他主播的《世界大战》广播剧改编自H. G.威尔斯的同名小说,这出新戏震惊了整个美国,许多听众甚至惊慌失措地认为火星人真的入侵了地球。20岁出头的他被带到好莱坞,获得了一份几乎独一无二的合同:他将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

威尔斯高大的身躯注定了他只能扮演“大”人物(如他自己所说),他希望能为自己大肆宣传、万众瞩目的处女作找到一个好题材,并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公民凯恩》。这似乎是因为他的第一任妻子弗吉尼亚·尼科尔森改嫁给了电影明星玛丽恩·戴维斯的侄子,而与戴维斯同居的正是报业巨头威廉·兰道夫·赫斯特。[1580]《公民凯恩》的拍摄过程极端保密,部分是出于宣传目的,部分是为了防止赫斯特有所察觉。此外,出于法律上的原因,为使影片主角和这位报业巨头有所区别,威尔斯还进行了一些改动。但事实上这部影片仍然描写了一位媒体大亨利用自己的力量助力其配偶演艺生涯的故事,与此同时,这位大亨住在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之中,身边充斥着由朋友和食客组成的小圈子。影片完全没有掩饰凯恩到底是谁,在影片拍摄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关于电影是否能上映还存在疑问,制片方雷电华电影公司担心一旦上映会招来赫斯特大规模的诽谤和侵犯隐私的诉讼。到头来赫斯特并没有起诉,但一些电影院确实因为惧怕他的影响而没有传播或放映该片。部分由于这样的原因(而另外的原因则正如剧团经理索尔·胡洛克对踢踏舞演员所说:“如果观众不想来,没什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公民凯恩》没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然而这部影片却在评论上和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首先,它引入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这部分要归功于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和特效制作师林伍德·邓恩。[1581]在当时,电影的特技效果并不意味着塑造外星生物,而意味着拍摄多重场景,从而达到这样的效果,比方说所有映入观众眼帘的都非常清晰,从而造成更类似剧院的体验——这在当时的电影技术中是非常新颖的。威尔斯还在一个长镜头中从头到尾地演绎,没有任何镜头交切,只让镜头跟随着他的动作。此外,他扮演的凯恩已年逾五十——该片的化妆技巧是另一大特技效果。其他技术创新还包括引入了电影的“预告片”,讲述了凯恩的人生故事。当然该片也有着老套的元素:影片开头时一位记者展开“调查”以揭开凯恩去世时留下的词语“玫瑰花蕾”的含义。无论如何,该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公民凯恩》终于在三个不同的城市首映之时,评论界一片欣喜若狂:“精彩至极”(《纽约时报》评论);“恢宏壮丽”(《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杰作”(《纽约世界电信报》评论);“天马行空的聪明才智”(《纽约邮报》评论);“电影界终于迎来了新的突破”(《纽约客》评论)。[1582]党性更强的右翼媒体指责威尔斯对赫斯特展开了“共产主义式”的攻击,而这正是它与卡津论点的关联之处。因为《公民凯恩》是对大企业的攻击,而算不上是共产分子的政治攻击。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攻击。《公民凯恩》表明,一个人纵然腰缠万贯,有权有势,坐拥广袤的地产和数以千计的雕塑,但他仍然可能像凯恩一样缺乏情感的内在,只能形影相吊,无人疼爱。正如卡津所表明的,这算不上什么新发现,但在30年代末的美国,这一切仍然令人震撼,尤其是威尔斯所呈现的表达方式。威尔斯的本意是否是让这部电影同样具有冷酷的中心思想,这仍然是个谜(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将《公民凯恩》称为没有中心的迷宫)。[1583]威尔斯曾经说过,个性是不可知的(“扔掉所有的传记”),因此至少这种解释是可能的,即该片的另一个目的是展现这种不可知性。但总的来说,批评家所下的定论是,该片在这方面是失败的,而非有意为之。

财富对威尔斯来说,就像对凯恩一样(当然对赫斯特也一样),是无用的慰藉。威尔斯职业生涯的其余部分相比起他的年少成名和《公民凯恩》的辉煌成功,只能说是一种草草收尾。在卡津的《论本土文学》问世之前,《公民凯恩》在当年年底已在所有院线下线。在那之后,威尔斯已是江郎才尽。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