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部 从斯宾格勒到《动物农场》:文明及其缺憾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家主义,而是基于全欧洲的立场。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才能消灭大规模人口增长带来的隐患,从而避免进一步的残杀。[748]凯恩斯说,文明必须植根于共同的道德、审慎、深思熟虑和先见之明。强加在德国身上的惩罚只会事与愿违,反而使欧洲更加贫困。凯恩斯认为,开明的经济学家是维持文明的状态,或者至少防止文明衰退的最佳人选,而政客是无法做到这些的。这本书的一大远见卓识在于,凯恩斯基于数字和计算做出论断,认为德国无论通过金钱或是实物,都无法在协约国设想的三十年内如数偿清巨额的战争赔款。根据凯恩斯的概率论,经济条件的变化根本无法支持如此长期的预测,因此他力劝改为在更短的时间内偿还数额更为实际的赔款。他还指出,为强迫德国缴纳赔款和付出实物而设立的委员会违反了民主国家自由经济的所有规则。因此,他的论断为一种普遍观点埋下了伏笔,即《凡尔赛和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希特勒的崛起,而如果没有德国国内对和约的广泛怨恨情绪,希特勒将不可能掌握德国的大权。虽然在凯恩斯的著作出版后,战争赔款的数额实际上有所缩减,而且大部分规定的款项也从未缴纳过,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了。德国自认为已经遭到了报复性的待遇,这就够了。

凯恩斯的观点值得商榷。和平伊始之时,德国军队内部就对解除武装一事存在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例如,他们拒绝交出协约国要求的所有军用飞机,军工生产和研究仍保持着快速的步伐。[749]凯恩斯作品的巨大成功是不是过分强调了《凡尔赛和约》中可能只是细枝末节的部分,反而破坏了和约更为基本的条款?[750]该书是否助长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绥靖政策的形成,从而让纳粹有机可乘?1946年,在凯恩斯去世后,一本对他提出尖锐批评的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论断,而有评论者戏谑地认为,该书作者艾蒂安·芒图(Etienne Mantoux)代替凯恩斯,在后《凡尔赛和约》时期为该书的负面影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在1945年抗击纳粹德国的战斗中不幸身亡。芒图作品的标题严酷地传达出他的观点:《迦太基式的和平,或凯恩斯先生的经济后果》。[751]

但凯恩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论辩和论证方面,更体现在他颇具讽刺意味地刻画领导人时运用的文学技巧上。对于克列孟梭,凯恩斯写道,自己无法“轻视或厌恶他,只是在文明人的本性上同他持不同的观点,沉溺于不同的期望”。“他对法国抱有幻想,对包括法国人和他的同事在内的人类却很清醒。”凯恩斯带领读者进入克列孟梭的内心:“为了追求权力而运用策略是难免的,这场战争以及它所追求的目的都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新鲜东西;英国像此前的每一个世纪一样,打垮了商业对手;德国和法国为荣誉而长期战斗的历史重要篇章也宣告终结了。为了审慎起见,我们需要简单地说一下愚蠢的美国人和虚伪的英国人的‘理想’,但是,如果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会存在像国际联盟这样的机构,或者除了一个用来重新平衡各国利益均衡的精巧公式之外还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民族自决的原则,那就是非常愚蠢的了。”[752]

在这段惊人的内心独白之后,轮到了“愚蠢”的美国人。伍德罗·威尔逊带着美国的富有和强大来到和会:“威尔逊总统离开华盛顿的时候,他的声望以及在世界上的道德影响力在历史上无人能及。”欧洲经济依赖美国,连基本的食品供给也是如此。凯恩斯曾对新旧世界交替时产生新的世界秩序寄予厚望,但这一希望迅速破灭了。“从来没有一个圣贤拥有如此多能够让世间君王臣服的武器……他发型端庄,仪表堂堂,与其照片别无二致。……但这个又瞎又聋的堂吉诃德先生如同进入山洞,而他的对手则手持闪闪发光的利刃恭候多时。……面对这些欧洲人,总统先生表现出的迟钝非常明显。他无法立即抓住其他人发言的要领,也无法对当下的情形一目了然……因此,仅仅在反应速度、理解力和灵活性上,他就已经输给了劳合·乔治。”在这可怕的情形之中,“总统的信念干涸、枯萎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和约》的一大知识成果在于:人们产生了要建立一个全球性政府的想法。有的学派主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完全出于偶然,假以更好的外交策略,这场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他历史学家则认为1914至1918年间的战争和历史上的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战争一样,有着更深层次的明确原因。《凡尔赛和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国际联盟,这是威尔逊总统所赢得的第一个胜利成果。国际法和国际法庭的概念早在17世纪已由荷兰思想家胡戈·格劳秀斯明确提出,而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概念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将提供永久性的仲裁机构和永久性的组织,并借此实施其判决。支持全球性政府的学派认为,如果德国人在1914年不得不面对守法国家组成的联盟,他们对比利时的突袭就会被阻止。协约国三巨头对国际联盟的设想大相径庭。法国主张设立一支常备军,用以控制德国;英国领导人将联盟视为没有武装的调解机构;只有威尔逊总统希望它既能作为仲裁法庭,也能作为保障集体安全的工具。但这一构想在美国遭遇了彻底失败:参议院直接拒绝批准实施这一脱离其权威的基本决策。要等到世界终于在惊恐中开始为类似国际联盟的构想努力,还需要经历另一场世界大战和核武器发展的洗礼。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已经在中国山东占据了多处租界。《凡尔赛和约》并未将这些领土归还北京政府,而是将它们划归日本所有。1919年5月4日,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约三千名来自北京大学和北京其他院校的学生立刻包围了紫禁城的正门天安门。这一行动引发了学生和警察之间的冲突,继而学生罢课,全国各地纷纷组织示威活动,号召抵制日货——最后发展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的民族情感大宣泄”。[753]这一运动,即著名的五四运动,最非同凡响之处在于,它是成熟知识分子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成果。运动的领导者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的灌输,折服于西方科学的先进,并将这些新思想融入了这场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学生群体第一次宣示他们的力量,而且远非最后一次。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曾到日本留学。他们带回的西方主流思想提倡个人表达和个人自由,包括性自由,而这将引领他们反对中国传统的家庭组织形式。在西方思想影响下,他们还开始小说创作,并将这种方式视为攻击传统中国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些小说往往运用白话文,以第一人称口吻进行叙述。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许对西方人来说颇为平常,但在当时的中国,却着实惊世骇俗。

这些新晋作家中首个扬名立万的当数鲁迅。他本名周树人,和许多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一样,他也出身富裕家庭。起初他学习的专业是西医和西方科学。他的一位兄长将哈维洛克·艾利斯的性学理论译成中文,另一位身为生物学家和优生学家的兄长则翻译了达尔文的作品。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狂人日记》的短篇小说。这篇短篇小说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批判,将其形容为吃人的社会,毁灭最优秀的人才,只有疯子才能从中瞥见真相,而且往往只能在梦中——此后还将有无数声音支持这一主张,而且并不仅限于中国范围。鲁迅写道,中华文明的顽疾在于,它的文化“只为主子,主子繁荣昌盛的代价则是万民之水深火热”。[754]

《凡尔赛和约》也许是五四运动直接的导火索,但和约更普遍的影响在于,它产生的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