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7、血之阶梯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成熟。[500]

1875年,宾厄姆出生在檀香山的一个传教士家庭,他的家人曾将《圣经》译成世界上最生僻的一些语言(如夏威夷语)。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他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史前史学家,他同样热爱旅行、探险和充满异域情调的国度。这种爱好在1909年把他带到了秘鲁。在那里,他结识了利马的著名历史学家卡洛斯·罗梅罗。在自家阳台上和宾厄姆喝古柯茶时,罗梅罗向他展示了德·拉·卡兰查神父的作品,这些关于失落的印加古城比尔卡班巴的描述点燃了宾厄姆的想象力。[501]虽然来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存在过的一些较大规模的古城详细记录在案,但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德国学者爱德华·塞勒的工作才开启了关于这一地区的系统性研究。罗梅罗描述了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印加帝国的末代君主曼科·印卡(Manco Inca)失落的都城——是怎样让世世代代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寻宝猎人魂牵梦萦。这个故事深深地迷住了宾厄姆。

这无疑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早在16世纪初,印加帝国国王曼科·印卡就已大权在握,而当时他还不到19岁。尽管初出茅庐,他已经让对手领教了自己的智勇双全。就在皮萨罗兄弟率领西班牙人向印加领土大举进发时,曼科·印卡退避三舍,退守到人迹罕至的藏身之所,最终来到比尔卡班巴。1539年,危机到来。冈萨洛·皮萨罗率领300名“最勇猛的军官和战士”发动了一次规模庞大(以16世纪的标准来说)的袭击。西班牙人在马匹所能到达的范围内尽量依靠骑行(马在西班牙人登陆美洲前已经在当地绝迹)。[502]当骑兵部队无法继续向前时,他们留下一名看守照看马匹,改为步行前进。他们跨越乌鲁班巴河,沿比尔卡班巴的山谷迂回而上,取道越过维特科斯。至此,前方密林丛生,不可逾越,西班牙人的紧张情绪逐渐滋长。突然,他们的前方出现了两座横跨在山涧上的新造的桥。这些桥颇有诱敌深入的意味,其崭新程度也本该引起皮萨罗的怀疑:然而它没有,于是他们遭到了伏击。瀑布般的巨石和冰雹般的乱箭向他们倾泻而下。36个西班牙人被打死,冈萨洛·皮萨罗连忙率部撤退。但这只是缓兵之计。十天后,西班牙人集结了更大规模的军队,绕过桥梁,攻入比尔卡班巴并将其洗劫一空。不过那时曼科·印卡已经转移了阵地。虽然印加皇帝最终被由他赦免的西班牙人(因为他们答应在对抗皮萨罗的战斗中助他一臂之力)出卖,但他的智勇双全已经赢得了西班牙人的尊重。[503]印加王曼科·印卡的传说在几百年间广为流传,围绕比尔卡班巴的秘密也蓬勃生长。事实上,在16世纪晚期于当地发现银矿后,人们认为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更甚从前。到了17世纪,在银矿枯竭之后,荒废的城市被丛林重新包裹起来。人们曾在19世纪多次尝试找到这座失落之城,但皆归于失败。

宾厄姆无法抗拒罗梅罗的故事。回到耶鲁大学后,他说服了百万富翁、银行家爱德华·哈克尼斯资助他去探险。哈克尼斯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会的成员,也是亨利·克莱·弗里克和约翰·洛克菲勒的朋友,还是一位秘鲁文物的收藏家。1911年夏天,宾厄姆一行开始了探险之旅并获得了幸运女神的青睐,这一点颇似阿瑟·埃文斯在克诺索斯的发现之旅。1911年时,由于亚马逊河流域橡胶热的兴起,乌鲁班巴山谷正处在开发阶段(当时马来西亚尚未取代南美成为世界橡胶的主要产地)。[504]宾厄姆在库斯科集结了队员,该地位于利马和古印加帝国的中心东南350英里。7月,骡车开始沿新建的乌鲁班巴公路进发。在离开库斯科几天后,宾厄姆就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了头。他们一行的骡车在新公路和乌鲁班巴河之间露营。[505]骡子发出的噪声和人们的炊烟(或是其他东西)引起了一个叫梅尔乔·阿特亚加的人的注意。此人独居在附近一个破落的窝棚里。在与宾厄姆的队员交谈并得知其目的后,阿特亚加提到河对面的一座小山顶上存在着一些废墟。他曾经“去过一次”。[506]人们被密集的丛林和陡峭的峡谷所吓倒,都不想去验证阿特亚加提供的这条线索,只有宾厄姆除外。他自觉有责任追随所有的线索,于是在7月24日上午,他说服了一个名叫卡拉斯科的秘鲁军士,同他和阿特亚加一起踏上了征途。[507]他们通过一座搭在巨石之间的圆木便桥穿过了比尔卡班巴河咆哮的急流。宾厄姆吓得只能四脚着地爬过桥去。在对岸,他们找到了一条穿过森林的小径,但这条路无比陡峭,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匍匐前进。手脚并用之下,他们爬到了离河两千英尺高的地方,停下来吃午餐。宾厄姆惊讶地发现,在那里他们并不孤单,还有两个“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农场。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农场是由一系列梯田构成的,而这些梯田显然距今年代久远。[508]

午饭过后,宾厄姆有些举棋不定。这些梯田还算有趣,但仅此而已。如果还要把整个下午花在继续攀爬上也绝不是什么有吸引力的提议。另一方面,他已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于是他决定继续前进。没走多远,他就意识到自己继续前进的决定是正确的。就在一座山的侧面,他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宏伟(数以百计)的石头梯田,沿着近千英尺的山坡向上绵延。[509]乍一看,他意识到这些梯田已经被大致清扫一空,但其后依然蓬勃的密林深处可能隐藏着无限的秘密。此时他已忘掉了疲劳,快速攀至这些梯田的顶层,而就在最顶部,半掩在郁郁葱葱的绿树和高低不平的灌木之中,他发现了连绵的废墟。兴奋之情愈发高涨的他鉴定出一个圣洞和一座由方形花岗岩石块堆成的有着三面墙的神殿——巨大的石头被雕刻成光滑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石块间彼此契合天衣无缝,展现出库斯科顶级建筑的精妙之美。用宾厄姆自己的话说:“我们沿路向前,去到印第安人曾经种植小菜园的空地。突然间,两处古代美洲最华丽、最具特色的建筑废墟出现在我们面前。它们的墙壁由美丽的白色花岗岩构成,其间包含的巨大石块比人还高。这景象让我神魂颠倒。……每座建筑只有三面墙,有一面完全开放。主神殿墙高十二英尺,内衬制作精美的壁龛,其中五个高居墙壁末端,七个位于背面。背面的七个壁龛下方是一块十四英尺长的矩形石块,可能是一座祭坛,但更像是给死去的印加君主的木乃伊准备的宝座,以供人们崇拜之用。这座建筑看起来好像从来没有过屋顶。建筑顶部铺砌着精美光滑的方形石块,它们毫无遮挡,以便祭司和木乃伊可以接受阳光的恩泽。我几乎无法相信自己,因为我检视了建筑底部较大的石块,估计它们每块至少重达十到十五吨。有谁会相信我所发现的这一切呢?幸运的是……我的相机不错,而这天也正好阳光明媚。”[510]

他在第一天考察过的神殿中,有一座开了三扇巨大的窗户,对于任何用途来说都过于庞大。这些窗户唤醒了他的记忆,他回忆起撰写于1620年的一份关于第一代印加君主曼科·印卡大帝的报告,里面描述了这位君主下令:“在他出生地的工程必须完成,其中包括一道有着三扇窗户的石墙。”“这会不会正是我所找到的呢?如果是的话,那么这里就不是末代印加帝国的都城,而是初代印加君主的出生地。我没有想过这里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在他的第一次探索尝试中,海勒姆·宾厄姆就确定了马丘比丘(Machu Picch)的位置,而这里将成为南美洲最负盛名的古文明遗址。[511]

虽然在1912和1915年,宾厄姆曾返回此地对其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