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返回上一页

进入艺术殿堂的奥运建筑<br/>——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50年经久不衰的启示与思考

时间:2023-04-12 07:08:58

缪佳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以其独特的设计、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和满足多种需求的特色堪称无与伦比。1972年奥运会不仅奠定了慕尼黑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同时对奥运会场馆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是城市标杆性的建筑和景点,也是大众最喜欢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为什么能成为建筑的奇迹、赛后利用的典范?它在建造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本文将从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建造规划、理念、特色进行论述以探究其原因。

1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建造规划

1966年4月26日,在第65次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德国慕尼黑以一票的微弱优势战胜加拿大蒙特利尔,赢得了第二十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在投票的前一天,慕尼黑以“绿色奥运,便捷奥运”(Spiele im Grünen und Spiele der kurzen Wege)的理念与口号,使慕尼黑赢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这一理念的提出是鉴于慕尼黑1963年制定的城市规划,它帮助慕尼黑赢得了奥运会,奥运会最终也促进了慕尼黑城市的快速发展[1]。

1.1 城市规划助慕尼黑赢得奥运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也是德国第三大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慕尼黑快速重建,让城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慕尼黑面临老城和新城发展极不平衡的挑战。为了全面协调城市发展,1963年慕尼黑制定的城市规划,其主要任务是对老城进行修复性改造,对新城则要按现代化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并要求新建的城区在空间、绿地、广场等方面要与老城相协调[2],通过建地下交通网将新城和老城连接。其实,慕尼黑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兴建地铁计划,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停止,战后随着城市发展,建地下交通网又被提上日程。从1955年至1959年慕尼黑制定了各种交通方案,直到1963年城市规划出台和奥运会的申办才确定正式方案。

1963年,国际奥委会决定196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第60次会议,在德国巴登巴登(Baden Baden)举行。这给正在酝酿和讨论城市发展规划的慕尼黑予以灵感。针对当时慕尼黑人口剧增,各种需求增长,而城市发展却缓慢的状况,慕尼黑城市规划明确提出了要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城市发展寻找加速动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申办奥运会的基本框架,并将北部地块作为慕尼黑奥林匹克场馆的用地,但在用地分配上,仍需要承担公共绿地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造奥运场馆。为此,慕尼黑申奥小组提出了:创造以人为导向的景观,促进奥运公园与市民的联系;尽可能有效恢复利用以前该区域的运动场地,并完善交通;提倡绿色奥运,改造原有生态环境,创造出宜人的绿色空间等一些有利于民众的具体措施[3]。他们将慕尼黑城市的发展、民众的利益和举办奥运会的目标相结合。

在投票的前一天,怀揣城市规划的慕尼黑市长汉斯-约亨·沃格尔(Hans-Jochen Vogel)向国际奥委会委员承诺要办一个“绿色奥运,便捷奥运”,由此打动了国际奥委会,使慕尼黑赢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

1.2 奥运促进了慕尼黑快速发展

慕尼黑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促进了慕尼黑城市快速发展,对慕尼黑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北部地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的慕尼黑有着高度发达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而这一交通体系的建成要归功于1972年奥运会的举办。慕尼黑建地下交通的计划进展比较缓慢,直到1966年4月26日慕尼黑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才有了进度表。1966年6月16日,慕尼黑市政府决定优先考虑奥运会场馆的路线,把原计划要在1974年后通车的第一条地铁线的时间大大提前了。这段线路最初施工期为14年,后来改为12年,但在奥运会举办时间的推动下,不追求速度的德国人不得不再把工期缩短至6年半[4]。1971年11月19日慕尼黑第一条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了。此外,从6号线延伸出被称为“奥运线”的地铁3号线也在慕尼黑奥运会举办前(1972年5月8日)正式通车。慕尼黑最早的地铁6号线和3号线都被称为体育之线,它们共线9个站点,横穿慕尼黑市中心,地铁3号线通往奥林匹克公园,6号线通往为2006年世界杯而建的安联球场。慕尼黑奥运会为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1972年奥运会之前,慕尼黑城市南北部发展差距很大,奥运会的举办有效地推动了北部城市快速发展,改善了原有地区的环境景观质量,带动了北部城市的经济,对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产生了持久影响[5]。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完成了城市内环绿带的衔接。由此形成了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伊萨河为重要生态轴、内外两圈环状绿地为格局的绿地系统[6],确保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均衡。由此,慕尼黑步入了国际化大都市行列。

在纪念1972年奥运会50周年时,慕尼黑人特别感谢当时的市长沃格尔,是他为慕尼黑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1963年的城市规划,没有1972年的奥运会,就没有现代化城市慕尼黑[7]。为了纪念他,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专门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路,并在奥林匹克公园内的顾拜旦广场竖起纪念碑,称他为慕尼黑奥运会之父。

2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建造理念

慕尼黑是第一个在奥运史上提出要举办“绿色奥运”的城市。“绿色奥运”的理念,让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大众的乐园,也引领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新方向,促进了申办城市、申办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让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可持续发展。“绿色奥运”终将也是为了大众,让奥运回归到顾拜旦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初衷:体育为大众(Sport for all)[8]。

2.1 奥运,在绿色之中

半个世纪前,慕尼黑奥运会就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以此为行动,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模式。

慕尼黑奥运场馆选址是建立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上,根据城市规划奥运会场馆用地有60%以上的面积要留给公园,保证城市的绿色空间,同时又要兼顾各种需求。首先,建造奥林匹克公园不仅仅为奥运会的举办,更要考虑赛后场馆的利用;其次,奥林匹克公园除了为赛事提供场馆,更要为城市居民提供用于休闲和健身的场所;最后,奥林匹克公园还要能改善城市生态,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些要求在当初看起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为此,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里征集建造奥运场馆的方案。经过几个月的角逐,德国建筑师哥特贝尼施(Günter Behnisch)领衔团队的方案获得胜利。

他们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依托自然环境,巧妙地将奥运场馆与公园景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组合。

绿色奥运,既包含着要优化奥运环境,又包含着节约资源、让奥运可持续发展。哥特贝尼施团队的方案刻意摒弃了大型体育场地特有的庞大和张扬,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实用、兼顾来来往往的便捷[9]。在奥林匹克公园用地上堆满了建筑垃圾,他们利用垃圾和瓦砾等废料以及开挖地铁与人工湖的土方,建造了奥林匹克山,创造出富于变化的奥林匹克山景,同时利用原有城市运河的水资源,在下游筑坝贮水,在奥运

提醒您:因为《进入艺术殿堂的奥运建筑<br/>——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50年经久不衰的启示与思考》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进入艺术殿堂的奥运建筑<br/>——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50年经久不衰的启示与思考》在线阅读地址:进入艺术殿堂的奥运建筑<br/>——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50年经久不衰的启示与思考

123
经典故事
租房奇遇
感天动地父女情:如山父爱铺就养女人生路..
公益大使濮存昕:“放养女儿”做慈善..
父女合谋,只为让外遇的妈妈能回家..
落泪瞬间:30张照片凝聚30年父女情..
说不尽27年“父爱”:留美博士为叔叔征婚..
儿子,爸爸背你去旅行
请听着我的声音去旅行
浮华已成过去,未婚男歌手情牵捡来的儿女..
供儿子上大学父亲做人体模特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