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梦本虚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佛家和道家在人生如梦这一点上,可以找到不少共同语言。讲经文中多宣扬梦的虚幻性,梦本是虚幻的,但讲经文的本意,是要借梦的虚幻来喻说人生的虚幻。如《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说:

寒更漏永睡绸缪,魂梦将心处处游。

或见吹娱花树下,或逢寂寞远江头。

或归乡井心中喜,或梦他乡客思忧。

恰被晓钟惊觉后,梦中行处一时休。

梦中的悲欢离合,醒了是“一时休”,人生的悲欢离合,又何尝不是这样。又如《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说:

又如梦想,如人夜眠作梦,觉时一段虚华,千般万种之中。无有一件实处。

南北朝时高僧,天台宗三祖慧思在《诸法无净三昧法门》卷上中说:

譬如眠熟时,梦见种种事。

心体尚空无,何况有梦事?

觉虽了了忆,实无有于此。

凡夫颠倒说,譬喻亦如是。

这些都是用梦来比喻人生的。佛教《般若经》把整个世界分为两部分:色(即物质世界)和心(即精神世界)。色即是空,心亦是空。所以慧思说:“心体尚空无,何况有梦事?”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将梦比喻人生说:“如人梦中受五欲乐,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其非实。”《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更讲了个故事,说有个富人的女儿,随父母上高楼观看人寰,在那里做了个梦,分明梦见自己嫁了人,在夫家生下了儿子,母爱心切,百般怜爱,儿子却上楼台嬉戏,掉了下去,落入虎口。这位童女“遂乃失声从梦觉,方知梦想本非真”。结论是:“佛子至求无上道,当观舍宅如梦中。”佛教把肉体称之为宅,“舍宅”就是灵魂投胎为人,借了这个躯壳度过一生。在佛教看来,人的一生,与那位童女的梦并无不同。

如果说,佛教的“人生如梦”和道家的“人生如梦”有些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把轮回因果观念带进了这个比喻。东晋高僧、净土宗初祖慧远未出家时“博综六经,尤盖老庄,”后皈依佛教,他的著作《明报应论》阐发灵魂不死,因果轮回。其中说,凡夫俗子们由于“无明”(愚痴无知)和“贪爱”,因而个个“私其身”,“恋其生”,“于是甘寝大梦,昏于同迷”,陷入无尽的轮回之中,生生世世摆脱不掉善恶报应,诸般苦厄。

因此,佛教也讲占梦。《隋书·经籍志》中著录了一卷《竭伽仙人占梦书》,后已佚失。竭伽仙人一称“婆罗门竭伽仙人”。东汉以后中国有称古印度为婆罗门的,所以这竭伽仙人是古印度人无疑了。但不能确知他传入的是佛教占梦术还是婆罗门教占梦术。从佛经中的占梦故事可以看出,佛教与“外道婆罗门”在占梦问题上的相互斗争是很激烈的。

《杂宝藏经》记有恶生王八梦的故事。据说恶生王行为很残暴,如来佛就派迦栴延去感化他。一夜,恶生王做了八个梦,一梦头上火燃,二梦两蛇绞腰,三梦铁网缠身,四梦两条赤色的鱼吞他的双足——他醒来感到不大吉利,就去问外道婆罗门。婆罗门占梦说,要有大祸临头,危及王的生命。只有在七天以后,杀掉王的夫人、太子、宰相、众大臣、宝象、宝驼、宝马和迦栴延,把这八种血都储存在一起,方才可以消灾免祸。恶生王信以为真,为了保自己的命,横下心来想照办了。但回到后宫,见了夫人,不禁万般忧愁苦恼。夫人问他,他便把婆罗门的话说了。后来夫人说:“反正我七天以后就要死了,我要去听迦栴延说法。”在这过程中,她把王的梦和婆罗门的占断告诉了迦栴延,迦栴延的占梦,与婆罗门的完全不同。他说这八个梦都是好兆头:头上火燃,是宝主国王即将进贡价值十万两黄金的天冠;两蛇绞腰,是月支国王即将献价值十万两黄金的双剑;铁网缠身,是大秦国王将献来价值十万两黄金的珠缨;两赤鱼吞足,是师子国王将来献价值十万两黄金的碧琉璃宝屐——如迦栴延所说,果然在几天之内一一应验了。恶生王于是皈依佛教,驱逐外道婆罗门远离国境。

《不黎先泥十梦经》所记国王不黎先泥十梦故事,与此如出一辙。也是说,国王不黎先泥一夜做了十个梦,一梦见三只瓶,两旁两只满瓶中的气互相交往,却不入中间的空瓶。二梦见马口吃草,马的肛门也吃草;三梦见小树开花;四梦见小树结果--醒来以为不祥,就召公卿百官和诸道人来问。有一婆罗门说,这都是噩梦,王要禳解,只有把所爱的夫人、太子和左右亲近的侍人都杀掉,以祭天王,才能破掉这些噩梦。也是王的夫人出主意,去向佛求教。结果佛说,你梦中十事,都不是今世之报,而是来世之事。下一世的人,都将不畏法禁、淫佚、食利、嫉妒、寡廉少义。如第一个梦,三瓶中两个满瓶气相交往,不入中央空瓶,就象征下一世的人富贵者自相追随,不亲贫者;第二个梦,马口和肛门同时吃食,就象征后世做帝王官吏的人,吃了俸禄还要盘剥万民,不知餍足;第三个梦,小树开花,就象征来世的人贪淫多欲,年少强老,不满三十就生白发;第四个梦,小树结果,就象征后世人未满十五就出嫁生子,不知羞愧--这些梦,与夫人、太子都没有关系,岂能够妄加杀害。王听了长跪于地,感谢佛恩,从此以后不再相信外道婆罗门。

这两个佛经故事都竭力宣传佛教的占梦比婆罗门教高明、灵验,而且婆罗门教动辄以噩梦危言耸听,教人杀生禳解,佛教则戒杀生,保平安。反映了佛教与婆罗门教争夺信徒的斗争曾颇为激烈。

佛教的因果报应梦说,当然也全是迷信。南朝齐武帝生病,他的儿子萧子良为了祈祷他早日康复,请了高僧在殿门前讲经,这在佛教看来乃是一件大善事。果然齐武帝为之感梦,梦见了优昙钵花,这似乎是应了佛门善事得善梦之说了。但是善梦并无善报,齐武帝的病日益加重,不久就身亡了。(《南史·齐竟陵王子良传》)。

佛教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即认为睡眠人梦会进入幽冥中的鬼界。鬼界,就是阴间。敦煌曲《十二时》所谓:“昼属人,夜属鬼,睡是人间小死。身即冥冥枕上眠,魂魄悠悠何处去?”王梵志诗《可笑世间人》说:“夜眠游鬼界,无晓归人道。”说的都是这种迷信。佛故事中鬼魂托梦的故事很多。如《唐高僧传》记隋唐间长安大庄严寺僧智兴,说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得与众不同。每撞钟前,他都要心发善愿,或愿诸贤圣同人道场,同受法食,或愿诸恶趣闻钟声俱得离苦,速得解脱。他同寺有个和尚,法名三果,有个俗家兄长,大业五年随隋炀帝南巡江都,死于途中,便托梦给妻子说:“我到了彭城,不幸病死,只因生前不持斋戒。死后堕入地狱,备受五苦辛酸,幸赖智兴和尚钟声震动地狱,受苦者同时得到解脱。我想报他的恩,你可准备十匹绢,早早送给他,并表达我的谢意。”妻子惊醒过来,颇怪此梦蹊跷,便对人诉说,听到的人都不信实有其事,但等她再入睡,却又梦见丈夫如此这般说。过了十多天,凶报送到,与梦见的正相符。于是便备绢送给智兴云。这类故事,显然是传播佛教的僧徒们编造出来的。

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接受禅宗的影响较深。在诗文中常可见以禅说梦的故事。如白居易在《读神经》中说:“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苏轼《北寺悟空禅师塔》说:“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能改斋漫录·沿袭》说:“山谷尝自赞其真曰:‘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盖亦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