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29)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75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北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文,第一次介绍高红十。

1975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高红十的照片,介绍她是《理想之歌》的作者。

1976年元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黄声笑、殷光兰、时永福与高红十谈毛主席诗的文章,前三位都是已成名诗人。高红十则被介绍为“回延安插队落户的北大毕业生”。

1976年2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高红十的文章《回延安,当农民》。

随着高红十的事迹广泛宣传,她的人生也进入了最忙碌的时期。一批批来访者走进延安,走进高红十所在的南泥湾公社。他们用相机记录高红十务农的瞬间,学习和报道她的先进思想和事迹。

高红十:《理想之歌》比较红的时候我已经下去了,有不少人写信到南泥湾。参观的时候找我座谈,谈为什么下乡?为什么大学毕业还要当农民?是怎么想的?参观的人一拨一拨。

1976年初,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到延安南泥湾,找高红十拍摄新闻纪录影片。当时正是农忙时节,高红十为了配合拍摄,却要在田间地头不断重复某些行为和动作。公社书记感到非常不满。

高红十:农时不等人,到了时候你再不种,一下早霜就黑了,就冻死了。拍电影的来了,那它要重来,不停地重来。这么推一下,不行。那个人换一下再推一下,不行。最后我们书记就急了,“高红十你不干就算了,别让我们也干不成”,给我委屈的。

频繁的采访和报道,占据了高红十大部分的时间。也让她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尴尬。渐渐地,高红十也厌倦了这样高频率的新闻曝光。发展到后来,只要听到有记者来采访,她就找各种原因躲避,尽量不跟媒体接触。

高红十:有一次我为了躲这个采访,我拉一个车子跑到沟里拾柴去了。你跟媒体闹翻是一回事,老乡怎么认同你呀,你干吗来了?在这儿也不干活是吧。

《理想之歌》的其他作者虽然没有接受如此频繁的采访,却也收到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寄到北大,再由北大转到各位作者手中。人们在信中讲述他们读到《理想之歌》的感受,讲述这首诗歌对他们的意义。

张祥茂:陆陆续续接到一些个来信,谈他们的收获,感慨。因为我们已经离开北大了。这个信先寄到北大。看到这些信我才知道,还有这样的作用。甚至看见人说,都不想活了,绝望时候,感觉自己还应该活下去。没想到。

如今五十岁左右、稍微还有点文化的人,特别是拥有过知青岁月的人们,大概还记得《理想之歌》这首曾经在“文革”后期名噪一时的政治抒情诗。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