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1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他找到县里军管委员会的领导,希望能批点经过化工方法提炼后的玉米下脚料。并且再三声明,这是拉回去喂牲口的。因为张祥茂知道,如果他说是给村民吃的话,谁也不敢把把这东西批给他。最终,军管会的领导批了两车给张祥茂。

张祥茂:两个马车,实际上全是水,晃晃荡荡的黄汤子,拉回来以后就分这个东西。

记得最惨的时候,晚饭只是炒上一大碗黄豆,一人抓一把,吃完睡觉了事。但早上要下地干活,就不能凑合了,便蒸些土豆当干粮,再熬上一大锅“糊糊”(烧一大锅水,撒几把小米面,放点盐而已),每人喝上四五碗。看起来肚子鼓鼓的,不住地打着饱嗝,其实只是个“水饱”!

干活的地方离住处很远,走到地头一泡尿,锄到垄边一泡尿,几泡尿下去,浑身就散了架。挣扎着回到家,个个都像饿狼似的,东瞧瞧,西看看,灶台上、柜厨里,所有的地方都搜罗个遍,所有能充饥的东西都填进了肚子,甚至连酱油、醋都得喝上几口。满脑子只有一个字-- 饿!

知青没了粮,还可以到供销社、代销点去买点水果糖、点心块充饥, 老乡没了粮,只好向队里借。队里也没粮,只好各显神通,有的就去掐谷扭穗,偷地里还没成熟的庄稼。后来听说县城玉米加工厂的下脚料可以吃,有的社员就千方百计弄来,和小米面混在一起,捏成干粮填肚子。其实那些下脚料根本不能吃,都是用化工方法分解淀粉后剩下的渣子,含有许多残留的化学物质,人吃下去,轻的大便板结,重则损害肠胃,对身体非常有害。但饥饿难耐的人们也顾不得这些了。每当队里弄来这像泔水似的下脚料时,许多社员都涌向前去争抢,常常为分配不公而吵得面红耳

赤,不可开交。-- 张祥茂《知青岁月:饥肠辘辘的日子》

面对这次失败,知青们并没有气馁,他们继续尝试栽种新的品种。第三年他们终于成功了,不但改善了当地缺粮的状况,而且一个工分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三倍。后来,张祥茂所在的知青点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先进集体,在知青点表现优秀的张祥茂也受到县里的重视。这个表现优秀的年轻人最后他被调入县政府办公室,担任起秘书工作。

回城之路

“上山下乡”运动第一年,国家规定知青口粮标准为每人每天一斤半,每月生活费八元钱。在平时,一天一斤多的口粮也许够知青们吃饱。可是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知青还没学会过日子。这么一点粮食对于十七八岁又正在长身体的年轻人来说根本不够。

第二年,国家停止了知青口粮的供应和生活费用的发放。知青和贫下中农一起按劳分粮。但国家分配到农村的返销粮和救济粮知青没有分。条件好的知青靠家里接济,而碰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人就只能吃些谷糠和野菜充饥。

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从回京探亲的延安插队知青口中,知道延安地区的贫穷与落后。这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延安,这个曾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的红色根据地。它贫穷与落后的现状,深深地震动了新中国的总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