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7)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报载,1969年2月,天津市湾兜中学30名红卫兵,步行一千多公里路程去到山西省平陆县毛家山生产队插队落户。他们创造了步行下乡插队的历史纪录。

另一个历史纪录是一群上海中学生创造的。他们在春天接到通知到祖国北疆的北大荒插队,但是等到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北大荒,结果却发现有关部门通知搞错了。于是他们只好掉头向着另一个正确的方向--祖国南疆的云南西双版纳前进。等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时间已经来到秋天,行程超过万里,因此他们堪称耗时最长、下乡行程最远的知青。

据不完全统计,仅1969年,全国下乡知青人数已经接近300万人。至次年,达到573.4万人。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邓贤《中国知青终结》

战天斗地的日子

陕北农村的生活,对刚刚走出校门的高红十她们来说是那样的陌生和新奇。

这里的空气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这里的天空明净而高远,这里的民风淳朴和善良。知青们都是满怀着理想的人。在来之前,不少人都在心里暗下决心:到农

村去,改变那里一穷二白的面貌。而这些热血沸腾、一心要“改天换地”的知青们真正来到农村后,才发现自己连一顿像样的农家饭都做不出来。

高红十:在家没做过饭,不会做。不要说生的做成熟的了!我记得切咸菜, 好像谁从北京带来点小酱萝卜。哎哟!觉得那小酱萝卜挺好,切丝罢!我那刀离手特远,越远那刀越撵手去了。

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李家湾这九名北京知青终于吃上了到达陕北后,自己做的第一顿饭。虽然做饭还存在困难,言语交流也不方便,但丝毫没有影响知青们的热情。这里是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到李家湾的第三天,高红十她们就投入到农村的生产中去,他们和贫下中农们一起拿工分,干农活,并努力学习陕北话。除了参加农活外,知青参与最多的就是革命与学习,以此来实现他们“改天换地”的想法。

高红十:逢3、6、9日晚上学习,念点《毛选》,念点《陕北日报社论》, 念点公社的什么革委会的文件,九大报告等,当然知青觉得这是责无旁贷的事。

1962-1979 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统计

不同年度下放知青人数和种类

年份 下放总人数 到农村人数 % 至知青农场和大队人数 % 到国营或军垦农场人数 %

1962-1966 1292800 870600 67.3 422200 32.7

1967-1968 1996800 1659600 83.1 337200 16.9

1969 2673800 2204400 82.4 469400 17.6

1970 1064000 749900 70.5 314100 29.5

1971 748300 502100 67.1 246200 32.9

1972 673900 502600 74.6 171300 25.4

1973 896100 806400 90.0 89700 10.0

1974 1724800 1191900 69.1 346300 20.1 186600 10.8

1975 2368600 1634500 69.0 496800 21.0 237300 10.0

1976 1880300 1228600 65.3 415100 22.1 236600 12.6

1977 1716800 1137900 66.3 419000 24.4 159900 9.3

1978 480900 260400 54.1 189200 39.3 31300 6.6

1979 247700 73200 29.6 164400 66.4 10100 4.0

1967-1979 16472000 11951500 72.6 2030800 12.3 2489700 15.1

1962-1979 17764800 12822100 72.2 2030800 11.4 2911900 16.4

注:1、插队知青:在农业、牧业、渔业生产队落户的城镇知青;在工分制定点军马场、工分制土方工程队、工分制滩涂作业区等纳入农业人口管理的单位落户的城镇知青;通过投亲转插方式回老家生产队或亲友所在地生产队落户的城镇知青(不含农业户口回乡知青)。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