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额尔齐斯河畔,发出音乐的石像(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当前,最普遍的说法是,这些石人是突厥人留下的,专家的依据是《周书?突厥传》中记载,突厥人死后,要"于墓所立石建标",说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风俗,同时在《隋书?突厥传》中也有一段记载,说突厥人尚武好战,死后要"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显然,这个说法是欠成熟的。这些石人身后据说都有墓葬,因此,专家们首先想到了到墓穴中去寻找证据,但是现实中关系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非常少,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民族都没有墓葬的习惯,更没有在墓地前立石像的风俗。而西夏贵族的墓葬就有这种习俗,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皇族墓葬的典型例证,目前,保存在西夏王陵博物馆里的那些石础像,就是典型的“守卫墓地的卫士像”,他们怒目圆睁、向外发力、勇猛刚毅。因为被保存得好,且宁夏平原上的风沙比阿尔泰山的小,因此,随处立在阿尔泰山四周的这些石人像,和西夏就很容易被联系,同时,这些石像都是面朝东方,修建者是对东方有着很深情结的,如果是西夏后裔来这里留下的,那么,不难想到他们把对遥远的故地思念和追忆,融进这些默默无言的石像中了。

如今,在西夏王陵前的那些古老的石碑,石像,依然也能说明,西夏贵族是很推崇在亡人陵前竖立石碑或石像的,而且,这种石像显然区别于汉族内地的那些面目清癯,线条分明的石雕,他们大多显得方拙,甚至笨拙但充满力量。如果阿勒泰地区的这些石像是逃亡到这里的西夏人留下的,那么,这支西夏人中显然有皇室人员,而西夏时期的黑水城及甘州一带,确实是有皇室成员到那里的。

离阿米娜家不远的公路边上,还有很多地方都埋着黑石头,而其中有的石头上也隐隐约约能辨别出简陋的人形。

在阿勒泰市文管所里,收藏着几尊石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右手执杯,左手握剑,王明哲认为这种武士型石人正是突厥石人的代表,石人之所以握剑,很可能就是因为突厥人有尚武的风俗,而它另一只手中托着的一个杯子,则是一种权利的象征。我认为,恰好西夏人也有这种习俗,在喝酒的器皿上,西夏人的习俗是将敌方的头颅割下作为盛酒的饮器,而这些来到此地的西夏人,依然保持着善饮的习惯,西夏时酿酒的最高水平的见证物在敦煌壁画里,敦煌恰好是处于河西一带,守卫这里的西夏军队在蒙古军队屠城之前或战败之后,逃亡的路线也是逃往天山之北的。他们不能割下敌方的头颅,只能在这些石人像里寄托这种情感,让武士们手执酒杯,面向故国的首都----银川方向了。 刻画这些石人,显然寄托了通灵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后,他的灵魂也会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他的灵魂就不会消失。西夏时期就盛行给亡人做陪的,武士型石人很好地吻合了党项人的这个民族心理。当然,不能说这些石人全是西夏人留下的,比如在阿米娜家周围的黑石头人像,它们的选材十分特殊,雕刻的也根本不是武士,或许有着其他象征意义,也或许是别的部族的人留下的。这就如同在宁夏贺兰山里的岩画,有不同时期的人类生活见证,到西夏时期,也有西夏人留下的岩画。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经在这里当过兵,也对这里的神奇墓葬给与过关注。比如,他在2002年3月的《新西部》杂志上,发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坟墓》一文中这样描述这里的墓地:“30年前,我有一次骑着马,迷路了,顺着额尔齐斯河往下走。突然,翻过几个大的沙包子后,眼前是一片低洼的旷地,那是一个黄昏,在昏暗的光线下,坟墓是圆木搭成的,成四方形,茬口和茬口之间好像用斧子砍的,很粗糙地咬在一起。坟墓的底座宽些,然后慢慢收缩,至顶上,成一个金字塔般的尖顶。”这和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底部是正方形,往上至顶部呈金字塔型,而他所说的茬口之间的连接,是西夏人乃至羌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体现,是用榫子来连接木头之间。而且,这种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散布的墓陵,就和贺兰山东麓散布那些陵墓一样,显然,这里埋葬的或是有着一定权位者。而关于那些草原石人,他也请教过一些中亚史学家,大多是被认为是坟墓标志。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