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曼德拉山麓,沙漠秘境之舟(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看着不高的山,但却费去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考察西夏的途中,我翻越过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雪山、雀儿山和二郎山、贡嘎山和玉龙雪山,甚至穿越过喜马拉雅山,那些海拔很高的山脉前以及后来的穿越途中,我失去了时间概念,因为它们会费去你很多的时间,让在内地恪守的时间概念在 这里变得很苍白,很虚弱,大自然面前,有时是不能拿时间来丈量的。曼德拉,这个沙漠里的所谓的山,在我的眼里,和那些海拔超过5000米的雪山比起来,不过是个小沙丘而已,带着这种鄙夷的心理走进去,后来才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鄙夷只能让自身掉进灾难中,就是 这个沙包一样的小山,它耗去了我1个多小时的时间是有道理的 ,因为这是沙子堆起的 ,人踏上去,脚会陷进沙里,再拔出来就费劲。每行进一步的代价,丝毫不逊色于翻越那些高海拔的山脉。通向山顶的路蜿蜒东西、时高时低,常常看着是近在咫尺的距离,却要绕好几个弯才能到。 一路上,随处可见黑色岩石上雕刻的各种岩画,大多数刻画于石面的南侧,以动物为主,有北山羊、骆驼、鹿、牛等动物,也有骑马、放牧、狩猎、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游牧民族生活,是游牧民族的真实写照。从这些生动的岩画上,能感受到当时游牧民族在此的生活状况。后来 ,在阿拉善右旗查资料才知道,曼德拉山的岩画区分布广泛,据当地统计,在长约6公里,宽约公里,共计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有6000多幅古代岩画,堪称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

从岩画上大量的北山羊、骆驼画像来看,古时候的曼德拉山周围,应该是一个水草肥美的地方,适合养殖北山羊,骆驼,可以承载牧群和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很大。而西夏时期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的最大产区 ,就在这一带,这里的西夏牧民们,在阿拉善草场上放牧,在山上休息,当他们发现这种黑色的岩石上,有先民们创作的岩画,也开始了自己的岩画创作 。

在这些岩画中,有一副岩画上刻着几行西夏文,这段文字是“怀念自己的姑娘”的意思,是这幅岩画的作者对自己 心上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这种把情书刻在石头的方式 ,在国内很少见的 。另一副是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图,整幅画呈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端画着一个人,旁边站着一个怀孕的妇女,三角形下面是两个、三个、四个,到最后发展到四个人,没有文字,完全用画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当地 专家说,这也是西夏时期 的。可见,当时生活在这里的 西夏人,还是希望人丁旺盛,这些西夏岩画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里当时良好的放牧条件和人们的生活自足状态。

岩画证明了这里的西夏人生活,这种生活是以放牧为主的 ,牧养的动物中 ,以骆驼为主,西夏时,骆驼不仅用于运输、耕地,还用于战争,《天盛律令》规定,"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群牧司“旧驯之公骆驼年年当分离,当托付行宫司,人杂分用中。”可见,骆驼在西夏时期 ,还是国家御用的主要役畜。

西夏时,骆驼主要分布于肃州(今甘肃酒泉)以西至玉门关以东及阿拉善高平原上。“酒泉西望玉门道,千山万碛皆白草。”这里的白草,俗称骆驼刺,是戈壁上生长的一种多刺植物,冬季成白色,是骆驼的主要食草之一就是白色的骆驼,这个诗句里,不难看出西夏时期,河西是骆驼的养殖基地之一,同样,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的 诗句也告诉我们,阿拉善牧区的东北部及附近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同样有骆驼分布。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王延德出使高昌,经鄂尔多斯渡黄河,穿越乌兰布和沙漠时,"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骆驼",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阿拉善的骆驼养殖基地向东一直横跨过黄河,延伸到乌兰布和沙漠深处。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辽兴宗率军伐夏,北路军突入西夏的右厢地区,"至西凉府,获羊百万,囊驼二十万,牛五百。"不难看出和凉州相连的 阿拉善的羊驼数量也非常可观 。

西夏时的骆驼,主要是阿拉善驼,分布于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及邻近的甘肃、青海等地。其背短腰长,四肢干燥,骨骼坚实有力。我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到修建青藏公路时,西夏故地的驼工赶着骆驼上青藏,主要就是阿拉善骆驼。

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始品种,阿拉善双峰骆驼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是未来生物基因工程的珍贵资源。2002年,阿拉善骆驼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级78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目前,阿拉善骆驼总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二,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阿拉善牧民不分男女老少,都练就一套高超的夏骑马、冬乘骆驼的骑术。放牧中,牧民们三五成群,挑选自己强健的骆驼相互赛跑?以展示骆驼素质为乐趣;每逢婚宴、敖包盛会、寺庙经会等重要###,散居大漠的牧民相逢驱驼疾驰,自发的赛驼成为深居大漠牧民群众的一大乐趣。

由于和银川只隔条贺兰山,近几年,我每年都去阿拉善,可看到的景象每年不同。如今 ,阿拉善的骆驼因为连年的干旱,已经面临生存危机:瘦骨嶙峋,大块脱落的皮,甚至再春天站不起来,载不动牧民拉水的车,被沙暴打瞎双眼……。那些昔日见证了西夏王朝辉煌景象的骆驼,在700多年前,是御用工具或上好的宴席之物,在西夏帝国的缔造与强大中,发挥了其他动物不能替代的作用。现在,它们的命运如何呢?-------好多只能是等死了。连年的干旱,气候变得干燥,整个阿拉善地区昔日的牧场没了草,甚至有的地方连水也不够了 ,骆驼饿死的现象在阿拉善并不少见。甚至有刚生下就死的,对此,牧民告诉我说:"娘吃不饱肚子,它还活的了?"等待草的骆驼,最终等待的是死亡。

如果,有一天,这些骆驼没了 ,那些关于西夏的记载,是不是会少些色彩呢?由于民族情感,那些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没人承认自己和西夏的关系了 。而那些无所谓民族身份的骆驼,恐怕一直不否认自己和西夏的关系,以及在西夏时尊贵的身份和重要的作用吧。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