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 统万城,黄沙深处的“泰坦尼克”(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公元406年,一直想图谋东山再起恢复匈奴政权的赫连勃勃,杀死了岳父莫奕于,率兵北上,来到了统万城所在地,被这里的景色和重要的军事位势所吸引,不禁赞叹道:"美哉斯阜,行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于是,在这里,开始打造这个沙漠中的"泰坦尼克"。据说在筑城的时候,每筑一段城墙就用铁椎扎一扎,扎不进去有奖,扎进去就杀工匠,然后拆了重筑,并且把人也筑到城墙里面去。这等残忍是否属实有待考证。当地人介绍,统万城是用一种三合土建造的,因而整个城呈白色且坚固异常(这也是当地百姓称为“白城子”的原因)。这种三合土在现代建筑中仍然大量使用。世代居住帐篷的匈奴族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发达的建筑技术,也就是说,统万城的建造有汉族知识分子与工匠的直接参与。不仅建筑需要这样严格的程序,就是建成后的繁糜程度也是超出平常人想象的,据说,统万城完工以后,其奢华与宏伟,甚至叫后来破城的北魏太武帝目瞪口呆,他当时慨叹说:"奢侈浮华到这种程度,怎么能不亡国呢?”“真正的古城是近10万民夫整整干了5年才竣工的。”统完城文物管理所的高所长这样补充。

经过一年的城池建筑和军事上的休养生息,27岁的赫连勃勃在这里自称天王大单于,定国号为夏,建立大夏国,并恢复自己的姓为赫连氏。人间繁华在长安,男儿自当谋帝王,公元417年,"大夏"立国后的第十个年头,并不满足坐在黄土高原上的小城做小皇帝的赫连勃勃,率兵南下攻占咸阳,继而挥戈东进占据长安。公元418年,赫连勃勃带领大军大举入长安城,登坛长安灞上,实现了他的梦想,但仍以统万为都。此时的大夏,疆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也就是占据今天的陕北、关中、甘肃东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是北方最大的地方政权之一。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这个把几乎一生的时光都投进了战争的匈奴领袖,病死在统万城里。 两年后,北魏太武帝带领军队再次攻夏,一举攻破统万城。 北魏攻占统万城以后,光从城中获得马匹就达三十万之多,可见1538年前,这一带是怎样的富庶啊。

统万被后来占领这里的魏政权降格为不如一个县的"统万镇",它开始彻底结束了显赫的"国都"历史。后来,随着与中原王朝的频繁交往,生活在这里的匈奴逐渐演化,一部分与汉族等民族融合,一部分则远走中亚与欧洲。到6世纪时,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匈奴渐渐飘失在历史的视野之外。从军事地理来说,匈奴走了,但统万城的战略价值并没有降低,到了隋唐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和乱垦滥伐, 塞北草原生态遭到恶化,这里逐渐失去了昔日水草丰茂的景象,草场开始沙化,"眼见风来沙旋转,终年不省草生时,""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唐诗,就描绘了这时统万城的萧瑟之景。五代十国到宋初,塞北一带成了中国北方最残酷的战场,各个民族之间的征战激烈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程度,战争的频繁与残酷也跃上了最高的尺度。而这时的统万城已处于沙漠包围之中,虽属州郡之治,但已岌岌可危,先是自然的沙漠埋毁了它本来就脆弱的历史躯体,然后是历史的"沙漠"开始疏离与淡化它,它更像个姿色失去的宫女,在繁华与喧嚣中被逐渐忘却。这种忘却的时间竟是如此漫长。

大夏亡国之后的5个多世纪里,这里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心,也是扼守"草原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重镇之一。这里被党项人所占据,在此设立了州,成为与北宋前期抗衡的重要基地。

公元994年,大宋王朝的朝廷里,突然发出了一个声音,王朝的执政者以"深在沙漠",常为少数民族"聚反中心"为名,将遗留的统万居民采取移民政策,他们被强行迁入塞内,统万城被彻底遭到捣毁,遂成废墟,这些或许还多少有些匈奴人血统的居民走了,统万城就彻底失去了匈奴人残留的那一丝精脉。党项人却发现了它的军事价值和历史价值,使之成了党项人的一个军事重镇。西夏人在统万城继续恢复了他们本身一直就想延续的"大夏"国号后,聪明的李继迁吸取了匈奴人的悲剧,他把发展的方向瞄准了宋王朝忽略的西边,这样,这个民族的脚步开始踏进了宁夏境内。党项人的离去,则彻底抽空了这个古城的最后一滴鲜活的血液。

在古城,夕阳里的城墙更显得残败与沧桑,经历了1500余年的风雨,却仍然保留了大部分的墙垣和高大的角楼台基。当地文管所成立前,古城四周三三两两地散落着一些农家,他们就地取材地在城墙下搭建了不少关养牲畜的棚厩,那些空荡荡的羊圈或马厩仍存在着,供一些偷偷地流动放牧的人来这里做短暂的停留。

古城的北墙被人挖了一排窑洞,但大部分的窑洞已经无门无窗,张着黑黑的空洞。只有两?窑住了人家,因为门上有鲜红的春联,窗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一群绵羊卧在地上,嚼着干草的枝叶。听见有动静,一对夫妻模样的老人走出窑门。老人热情地招呼:“来啦!回家里坐吧!”我赶忙回答:“不了,就在院子里说话。”问古城的事,老人说他自小就住在白城子里。当我问到这里是和哪家王朝有最亲近的关系时,老人认为这里是西夏的城池,因为他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这一带的传说中,把西夏和匈奴混在一起,都是“骑在马上打打杀杀的人”。由于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国家实施禁牧,在统万城周围随意放牧的现象得到了改观。“祖祖辈辈在白城子周围的沙地里放羊,如今不行了,政府要绿化沙漠哩,我们只好买些玉米杆儿,割河滩里的荒草,来喂养牛羊。政府的这个做法老百姓还是很支持的,要不,任北风把黄沙刮过去,最终就会把白城子给埋没了。”老乡说,如今这里已经住不得了,要搬到别处住,上面说了白城子要整治保护,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哩!老乡的话显然不是单纯带着民间臆想的空妄之言。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的话为这种美好的向往做了学术上的诠释:"统万城具有罕见的真实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表达了人类在沙漠地带追求生存和竭力发展的愿望。"。1996年,统万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准备将这个匈奴人所建的唯一都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廷皓认为,在陕西,除了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坑之外,在举世闻名的汉长安城、唐大明宫与西安碑林等预备或正在申报世界文化产的名单中,统万城,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一个。

如今的统万城,更象是一只巨大的但又破败的"泰坦尼克号",白色的躯体和白色的历史双双被淹没在茫茫沙海之中,沙响过处,是一个失去了灵与肉,失去了梦想与记忆的古城,在日复一日地风沙流动与时间流失里渐渐苍老的容颜。沙响的背后,是匈奴和党项两个马背上的民族悲怆的吟唱。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