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结语 电子、元素和难以捉摸的自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于提出量子物理在大脑神经细胞内部的微小结构,即被称为小管的结构里面(并以某种尚未指明的方式)运作,产生出我们视为意识的现象。[3562]实际上彭罗斯认为我们生存于三个世界中——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数学世界:“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基础,反过来,精神世界是数学世界的基础,而数学世界又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如此循环往复。”[3563]尽管许多人感到这个论点颇为诱人,却并不觉得彭罗斯证实了什么。他的推断既具吸引力又有独创性,但那终究只是推断。

相反,当前最受支持的是还原论的两种形式。对于塔夫茨大学的生物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以及有类似想法的人来说,人类的意识和身份来自对我们生活的叙述,这些叙述与特定的大脑状态相关。例如,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将目的谓词施于他人身上是人的共性”,这种能力与大脑的特定区域(眼窝前额皮质)相联系,在自闭症患者人生的某些阶段,这种能力存在缺陷。另有证据显示,与非目的动词相比,当人类“处理”目的动词时,对眼窝前额皮质的血液供给会有所增加,大脑的这个区域若遭到破坏将使人无法进行内省。其他实验结果显示,大脑内名为扁桃体的区域的活动与恐惧体验有关;在某些游戏中单个猴子所作的决定能通过眼眶纹状体电路里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模式推测出来;神经递质,即一般人所知的血清素,影响了决策过程;当人产生愉悦的体验时,纹状体的腹侧外壳会被激活。[3564]尽管这项发现具有启发性,但同时,大脑显微解剖的个体差异相当大,而且特定的知觉性经验在大脑的几个不同地方都有所体现,这显然需要人们加以整合。人们至今仍未发现任何将体验与大脑活动联系起来的“深层”模式,尽管这仍是可能性最大的前进方向,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个与此相关的方法是,从达尔文学说的角度探索大脑与意识——考虑到近年来其他方面的进展,这可能是人们所期待的。意识在什么意义上具有适应性?这个方法提出了两种观点:其一,在进化过程中,大脑为完成繁多而甚为不同的任务,实际上已经“偷工减料”。因此,大脑本质上就是三种器官,包括满足我们基本欲望的爬虫类脑核,能产生诸如对后代的喜爱情感的古代哺乳类层,以及能够进行推理、语言运用以及其他“更高级功能”的新哺乳类大脑。[3565]第二种观点认为突现特征贯穿于整个进化过程(以及我们整个身体)。比如,每种生理和医学现象背后都有生物化学方面的解释——钠离子或钾离子溶剂穿过细胞膜的现象可形容为“神经动作电位”。[3566]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基本上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尽管我们至今仍未全面理解意识。

对整个动物界的神经活动的研究显示,神经通过“放电”或不放电来进行运作,放电频率代表了强度——刺激越是强烈,某个特定神经开启和关闭的速度则越快。显然这与电脑运作的方式十分相似,在电脑中,每项工作都由若干比特的信息单位0或1加以表示。计算机并行处理的概念面世以后,丹尼尔·丹尼特受到启发并思考在不同的进化层面中,大脑内部是否出现了一个类似的程序,从而产生了意识。同样,尽管这个推理很诱人,但在初步探索之后却没有很大进展。现在似乎无人有能力提出下一步该怎么走。

因此,不管近年来人们在意识方面进行了多少研究,也不管“硬”科学还能多大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前进方向,自我依然令人难以捉摸。就“外部”世界而言,科学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我们可谓最感兴趣的那一个领域中——我们自己,科学至今仍未成功。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自我以某种方式产生于大脑活动(或曰产生于电子和元素的作用中),人们难以逃避如下结论,那就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甚至依然不清楚该如何讨论意识,如何讨论自我。

故而我们从本书出发,提出最后一个观点以供科学家进一步研究。考虑到亚里士多德学说在久远及最近的过去所取得的成功,难道不是时候去直面本质上属于柏拉图理念的“内在自我”,有可能(甚至很可能)是个错误设想这一现实吗?也许根本不存在内在自我。我们审视“内心”,却一无所获——无论如何,没有什么是屹立不倒的,没有什么是经久不衰的,也没有什么是我们一致认同的,没有什么是无可辩驳的——因为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以动物界的一员的角色和位置去观察外部世界令我们更易于发现自己的“内在”本质以及认识我们自己。用约翰·格雷的话来说就是:“动物园作为我们向外观察人类世界的良好窗口要胜于修道院。”[3567]这并非悖论,若不对研究方法做出某种重新调整,现代社会的不连贯性将持续下去。


版权信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