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印度数字、梵语、吠檀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公元499年,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回归年的长度是365.358天。差不多同时,他构想出地球是一个绕自身的轴自转并绕太阳旋转的球体。他认为地球的影子投在月球上产生了月食。人们要问,将近一千年之后当哥白尼做出以上“发现”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中世纪的印度思想比欧洲要先进许多。当时的印度佛寺得到大量的资助,它们甚至就像银行一样,把富余的资金进行商业投资。[1286]这些事实解释了为什么历史学家把笈多王朝(约320—550)统一北印度的时代称为黄金时代。它和戒日王朝(606—647)一起构成了现在所称的印度古典时期。除了数学上的进步,这一时期还见证了梵语文学的兴起、新兴的然而影响持久的印度教,包括吠檀多,以及宏伟的寺庙建筑。

和之前的孔雀王朝一样(见第8章),笈多王朝的经济基础也是巴拉巴山脉丰富的铁矿(今比哈尔邦的巴特那以南)。旃陀罗·笈多一世与创立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没有任何关系,公元320年2月,旃陀罗·笈多一世在华氏城铸造了一枚钱币,以庆贺他的加冕,并且采用了梵语称号“摩诃拉贾迪拉贾”,即“王者之王”。通过一系列的征服和联姻,旃陀罗·笈多一世,及其“征战百次”的儿子沙摩陀罗,击败了印度北部的九位王、南部的十一位王,并且迫使帝国周边的其他五个王国向他进贡。二十五个部族被他征服。不过,古典笈多王朝的鼎盛期是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约375—415)。他最宏伟的事迹(如果确实发生过的话),后来被记录在约6世纪写成的梵语剧本中。剧本叙述了旃陀罗的兄长罗摩,一个软弱的人,如何因为在战斗中受辱于塞种国王而献出自己的妻子。巧妙的旃陀罗扮作那位妻子,当他一进入女眷内室,立即杀死了塞种国王并逃走。故事可能说明了点什么,因为那时铸造的硬币表明塞种人在409年(即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被笈多人打败,从那以后笈多人控制了印度西海岸的港口,那是通往阿拉伯海的巨额贸易的口岸。随后是更多的政治联姻,笈多王朝的版图(直属地、附属国、势力范围)延伸到除最边上的西南部和最北部之外的整个现代印度。就控制的疆域而言,笈多王朝很可能是印度史上最成功的王朝。[1287]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统治比其他君主留下了更多的记载。在阿拉哈巴德的石柱上刻有一段重要的文字,有对他的记载。中国僧人法显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统治的时期。另外,被称为“印度莎士比亚”的迦梨陀娑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他的剧本和诗歌。最后,当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对历史学家有帮助的发明。

先说最后一点。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出现了一批土地契约书,它后来发展成一种文学形式。一开始,它们被写在棕榈叶上,但是因为很难持久,契约开始被刻录,有时刻在洞穴的石壁上,但越来越多地刻在铜板上。这些契约,或叫萨萨纳,记录了国王以礼物形式赐予的土地。契约因此弥足珍贵,也因此得到保存。这些契约有的被藏起来,有些被埋进房子或农场,就像中东第一批文明时期,神灵被装入箱子放进墙内一样。如果契约非常复杂,就在几张铜板上分开记录,然后用一个金属环别在一起。[1288]不过它们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它们不仅仅是商业文件。契约的开头往往是对王室捐赠人的颂扬之词,甚至极尽华美夸张。这些契约书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因为它们记载了哪些国王生活在什么年代,并且穿插了其他政治和社会事件,历史得以在此基础上还原。契约书的结尾往往警告违反契约的人会遭受严酷的惩罚,例如,拒绝遵守萨萨纳的惩罚等同于杀死一万头瓦腊纳西牛而受的处罚,“是无法想象的恶劣的渎神”。[1289]如果没有这些铜板,我们就无法像现在这样了解笈多王朝。

让我们回到阿拉哈巴德的石刻文字,它也许是全印度最著名的。它用所谓的笈多婆罗米文写成,但是由梵语诗篇和散文组成。[1290]印度字母最早的证据来自公元前3世纪,有两种文字形式,佉卢文和婆罗米文,它们都以成熟的形态出现在阿育王的石刻上。佉卢文字母自右向左书写,限于印度西北部,那里曾经是波斯人的统治地区。它是对阿拉米语字母的改进,到公元4世纪消亡。婆罗米文字母自左向右书写,是所有印度字母体系的基础,也是那些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国家的文字的基础,如缅甸、暹罗、爪哇。它源自某种闪米特字母,但是其真正的发展演化无从得知。[1291]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梵语用各地的字母书写,但是随着印刷的采用,被称为“天城文”的印度北部字母成为标准字母。一开始,最常用的书写材料是棕榈叶,也就是说,最古老的手稿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大量的梵语文献保存在最后几个世纪的手稿中。[1292]旃陀罗·笈多二世似乎想让阿拉哈巴德石刻像阿育王的法敕(见第8章)一样传世。现在看来,阿拉哈巴德的石柱可能是从恒河盆地的一座古城俱赏弥沿河而下运送过来的,那里发现了一些最古老的石拱门。正是通过这些石刻,我们才了解到笈多王朝的征战以及旃陀罗如何把十万头牛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婆罗门支持者。[1293]19世纪当这些石刻被翻译成西方文字后,他被誉为“印度的拿破仑”。

对来自中国的佛教香客法显来说,在公元5世纪伊始游历印度时正是笈多王国最后打败塞种人的时期,笈多王国看起来非常完美。他记录了自己朝拜与佛陀生平相关的圣地时,如何能够安全地穿越整个恒河流域。[1294]“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功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1295]他发现那里的行会很有势力,它们负责工匠的培训,产品的质量控制、定价和分配。[1296]各种行会的首领定期聚会,就像现代的商会。[1297]不过,他发现佛陀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城是座废城,“大空荒,人民稀疏”。华氏城的阿育王宫殿也一样荒芜。[1298]尽管如此,佛教在印度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法显记录了几百座窣堵波,有些非常宏伟,还有供养着几千僧人、香火旺盛的寺庙。虽然阿育王的宫殿被废弃了,但是在华氏城,法显目睹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节日,游行的队伍中有二十座装有轮子的金银镶边的窣堵波。

就是在这个时期,梵语成为独立的文字。18世纪对梵语以及它同其他语言,例如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亲属关系的发现开启了比较语言学的事业。这将在第29章详细展开,这里仅举几个例子,说明梵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之间的重叠。梵语中的“deva”(神)对应了英语中的“deity”和“divinity”。梵语中的“asthi”(骨头)对应了拉丁语“os”。“在前面”在梵语中是“anti”,在拉丁语中是“ante”。“迅速”在梵语中是“maksu”,在拉丁语中是“mox”。“打喷嚏”在梵语中是“nava”,在德语中是“niesen”。

与大多数语言相比,梵语更是一种思想的象征:特别之物应当有一种特别的语言。这是一种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语言。最初,它是旁遮普的语言,后来向东扩展。就像在第5章讨论的,不管《梨俱吠陀》的作者是印度之外的雅利安人还是本地土著,他们都已经掌握了一种非常丰富和精确的语言,以及优雅的诗歌传统。[1299]在第5章我们也描述过,这些祈祷文诗歌的监护者是祭司家族,他们最后演化成婆罗门种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