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异教徒和基督徒,地中海和日耳曼传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但是,13世纪的欧洲拥有大城市、繁荣的农业和贸易、复杂的政府和法制体系。大学和大教堂遍布整个大陆,大量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杰作可与其他任何时期媲美。因此,“中世一千年”的说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现在承认有中世纪早期(黑暗时期)和中世纪盛期,后者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很多基础。

了解这些黑暗时期是多么黑暗,将具有启发意义。真正的中世纪思维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查理曼,第一位神圣罗马皇帝和中世纪最伟大的统治者,也不识字。[1103]

1500年,古老的罗马道路仍是欧洲最好的道路。至少在8世纪之前,欧洲的很多主要港口都不能使用。[1104]消亡的艺术包括砌砖。“在整个德意志、英格兰、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威廉·曼彻斯特说,“除了大教堂外,十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建造任何石头建筑物。”[1105]中国很早就发明的马项圈、马具和马镫直到900年左右才在欧洲出现。欧洲虽然有马和牛,但它们却几乎不被使用。英格兰验尸官的记录表明,黑暗时期的杀人频率是事故死亡率的两倍,一百个杀人犯中只有一个被绳之以法。(以死亡相威胁也被广泛用作基督教传播的一种方式。在镇压萨克森人反叛时,查理曼让他们在受洗和死刑之间做出选择。他一个早上就将四千五百个犹豫的人斩首。[1106])猖獗的海盗行为阻碍了贸易,农业也歉收,以致人们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国库(exchequer)这个词出现了,描述的是王室金库。由于官员的算术能力不强,计算时不得不使用方格(chequered)布作为算盘。[1107]除了充满危险、不公正和一成不变外,中世纪的生活方式也是无形无声的。“中世纪的思想中没有自我。”有姓氏的贵族还不到人口的1%。因为很少有居民离开他们出生的村子,因此没有取名的必要。大多数村子也没有名字。由于暴力的普遍存在,人们聚集在公共房屋内,村民之间相互通婚,与外界如此隔绝乃至于地区方言连住在几英里外的人们都不能理解。所有这些一点也不奇怪。

罗马作家留下的对温带欧洲民族的描写具有一些明确的缺陷。它们写于军事背景下,并且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写成的,没有一个拉丁语作者曾经生活在铁器时代的村子里,也没人以商人的身份在国外游历。罗马人发现自己的书写文明和蛮族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论。有时,他们将蛮族描述成粗鲁的不文明的野蛮人,异常强壮和野蛮,并且在很多方面孩子气。恺撒指出日耳曼人甚至比凯尔特人更不文明,居住的社群更小,自然环境更原始,宗教习俗也不怎么成熟。他们没有长期的领导人,但是会为军事行动选举临时首领。居住越往北的人,就越是如此。在其他时候,蛮族则被理想化地描述成纯朴高贵的民族,没有受到复杂生活方式的污染。[1108]

在文艺复兴时期(见后面的第18章),当欧洲修道院保存的古典文本被发现时,人们认为其中的描述是客观的,但正如彼得·威尔斯所说,现在有充分的理由对此质疑。例如,恺撒描述的要点是日耳曼人住在莱茵河以东,凯尔特人住在莱茵河以西。然而没有理由推测凯尔特人或日耳曼人认为他们属于一个共同的民族,或认为自己是大地域人口中的一员。恺撒的可靠程度可以通过他对日耳曼森林中不同寻常的动物的描述来确定,其中包括独角兽和麋鹿,“一种没有腿关节的动物”。这意味着麋鹿不可能从地面上站起来,所以它只能站着睡觉,恺撒推荐的捕捉麋鹿的方法是将一棵树锯开。当麋鹿斜靠在这棵树上时,树就会倒下,麋鹿会跟着树一起倒下,从而容易被猎取。[1109]

目前,我们对中世纪早期的认识实际上混杂着19世纪的语文学和20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这两个术语是由语文学家根据对后来年代中的已知语言的研究创造的:凯尔特语指布列塔尼语和爱尔兰语;日耳曼语指英语、德语和哥特语。用帕特里克·吉尔里的话说,“蛮族,真要是存在的话,是以理论范畴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活生生的体验的一部分”。[1110]至于凯尔特语,最早的证据是高卢南部用希腊文字写的铭文,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所提到的人名与恺撒两百年后提到的非常相似。[1111]至于日耳曼语,最早的证据来自如尼文,它们是由直线组成的字符写成的文字,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末期。[1112]早期凯尔特语和如尼文在高卢和欧洲大陆北部的分布的确表明,罗马人向北向西扩张时,说凯尔特语和说日耳曼语的人们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地理区别。希罗多德说,凯尔特人居住在多瑙河的源头附近(即今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并且考古学将他们与早期拉登文化联系在一起。该文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瑞士的纳沙泰尔湖东端发现的。发掘揭示了一种木制品主导的文化:木桩(房屋的残存部分?),两条木制堤道,一些工具和青铜、铁制和木制兵器。一些物品上有曲线图案,这些图案自此成为从中欧到爱尔兰到比利牛斯山的拉登艺术的标志。[1113]

最近的人类学证据表明,强大帝国的存在使居住在其周边地带的民族发生变化。首先,帕特里克·吉尔里说,蛮族包括生活在黑海到北海之间的河流沿岸、海岸和林中空地的村庄小团体。[1114]具有乱伦禁忌的部落为了防御聚集到一起。他们有神圣宗谱,有针对特定场合(如战争)而选举的头人(“兵营皇帝”)。[1115]罗马帝国将民族身份强加给他们之前,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凯尔特人、法兰克人或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的意思是“一群人”,阿勒曼尼人的意思是“所有人”,两个都是日耳曼词语,罗马人只能是从那些群体自身或他们的邻居那儿学会使用这些词。[1116])人类学证据也说明,从广义上讲,无组织的民族受到威胁时,会被迫凑到一起组成“部落”,团结在一个首领的周围并且提出领土要求。[1117]有些证据表明,罗马帝国周边地区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形。例如,对陶器的分析表明,在恺撒时代之前,日耳曼人群的陶器、装饰物、工具以及埋葬习俗十分相似,但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考古学家称之为亚斯托夫文化。[1118])然而,在罗马扩张期间以及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陶器和埋葬习俗在更广阔的区域变得更统一了。似乎邻近帝国的存在确实对部落“团结成”较大的、多样性减少的单位产生了影响。在前2世纪初进行的高卢战争中,新的、更大的聚落形成了,其中位于今德国下萨克森州的维耶德和弗勒格尔恩已经得到了仔细的研究。考古学也表明,居住在帝国周边地区的民族开始在埋葬习俗中模仿罗马人,将人与兵器,甚至马刺埋葬在一起。[1119]

目前,沿着罗马帝国边界已经挖掘了约三十六个遗址,差不多呈西北到东南轴线分布,就像莱茵河和多瑙河所勾勒的一样。[1120]这些挖掘提供了一系列有关“蛮族”的社会组织、信仰、艺术和思想的信息。恺撒和塔西佗分别于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00年对蛮族进行了描述,他们的描述方式与3世纪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早期作家描述的族群较小,居住地也小。而3世纪时期的群体要大得多,组织性也更强,形成部落联盟。罗马人自己促进了这一切的发生:他们将外国人训练成辅助部队,帝国对物资的需求使得地区中心为满足这个市场而得到扩大。亚库索威茨、古默和希姆林戈耶等中心逐渐形成,不过得到研究最深入的是伦德伯格,它是今天德国西南部原罗马帝国边境的五十座山顶堡垒之一。此处的考古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