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异教徒和基督徒,地中海和日耳曼传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罗马的成就是伟大的。罗马人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开始信奉“永恒的罗马”也不足为奇。但正如学童都知道的那样,罗马并不是永恒的。阿瑟·费里尔说:“关于罗马帝国,众所周知的是,它衰亡了。”[1001]

这种大众认知至少一部分归因于可能是现代最著名的历史著作,即上一章结尾提到过的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著作距今年代久远,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发展了吉本的观点。例如,最近有一本德语著作,几乎有700页,列举了不少于210种可能导致罗马衰亡的因素。[1002]它除了强调衰亡的主要原因现在没有定论外,并没有使我们有任何进展。而另一方面,尽管吉本的书从1776至1788年共出版六卷,但他对罗马衰亡的原因所持的观点比较简单。他指出两个弱点,一个内在的,一个外在的,他认为这是导致西罗马帝国衰亡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内在的弱点就是基督教,外在的缺陷就是蛮族入侵。”[1003]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仍然能获得支持。正如阿瑟·费里尔指出的,在4世纪最后的十年里,有一位叫狄奥多西的皇帝仍然统治了一个比奥古斯都大帝时期还大的帝国,统率一支庞大的军队。不到八十年后,西罗马的帝国和军队都被消灭了。或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安德烈·皮加尼奥尔所说的:“罗马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被扼杀的。”[1004]

毫无疑问,欧洲从古代转入中世纪的最大特征就是基督教的传播。这也是形成我们现在所知世界最重大的思想变化之一。在追溯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件事要记住。我们必须准确地解释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以何种顺序发生的,但同时我们还要阐明为什么基督教如此受欢迎。[1005]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回到第7章已经讨论过的《福音书》的产生。

在《新约》中,犹太被描述为新信仰的发祥地,并有一个总教会坐落于耶路撒冷,但它没有提及犹太人的反抗或耶路撒冷遭围攻和毁坏这些同时期的政治事件。[1006]传统观点认为,之所以没有提到这些,原因在于这一反抗对于基督教并没有产生影响,因为早期基督徒已经离开了这座注定遭劫的城邑,移居到外约旦的佩拉。好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质疑过这个观点,因为首先它完全符合耶稣是一位与政治无关的神这一观点。其次是因为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在1世纪70年代所写的《犹太战争》一书中,解释这场起义的主要责任在于狂热的奋锐党,他们“唆使一个和平的民族参与致命的起义”。[1007]这一传统解释现在广泛遭到质疑。首先,佩拉在《圣经》中从来不具有基督教中心这样重要的地位。圣保罗的书信以及《使徒行传》都证实耶路撒冷的教会是“公认的信仰和权威的来源”,所有信徒都要顺从。因而,完全不提及这个公元70年后的教会就需要一些解释。新的学术研究从这产生。

首先是《马可福音》,它一直以来都是重新解读的焦点,尤其是关于两个有歧义的论断。第一个就是法利赛人想要利用耶稣对罗马的态度来设计陷害他时,耶稣当时的著名回答:“恺撒的物当归给恺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传统上,人们认为耶稣的回答是一种巧妙的策略,至少含蓄地表明他容忍犹太人纳税的观点。然而,另一种研究从《马可福音》还不是长篇著作引发,认为这一事件显然对著者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最初于公元65至75年左右在罗马用希腊语写成,现在人们认为它的措辞是为了满足意大利非犹太人基督徒的“需要”。这发生于基督教的早期,那时虔诚的教徒担心他们的处境。这样看来,耶稣对向罗马纳税所持的态度关系到他们的福祉。这是因为导致犹太人66年起义的罗马压迫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犹太人没有纳税。[1008]奋锐党的创始人犹大和耶稣一样,来自加利利。因此现在的怀疑就是耶稣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和《马可福音》想要他说的正好相反,即不应进贡。意思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若不这样的话,早期基督徒就无法在罗马待下去。而这也有趣地揭示了《马可福音》中的第二个短语,也就是他把十二位信徒中的一位称为“迦南的西蒙”。若不加以详述的话,公元1世纪罗马的非犹太人基督徒就完全不知道这应该是什么意思。事实上,西蒙在犹太也被叫作“奋锐党西蒙”。所以《福音书》掩盖了耶稣所选信徒中的一位是反对罗马的恐怖分子这一事实。正如S.G.F.布兰登所说的:“承认这一点是很危险的。”[1009]其他学者反对这一观点,他们坚持认为罗马的基督徒人数太少,不足以在《福音书》中做出如此巨大的更改。而且《新约》中许多对非犹太人基督徒毫无意义的地方(例如割礼),并没有被更改。

这些事件及其解释对于理解早期基督教都十分重要。如果将其同《新约》,尤其是《使徒行传》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研究解释了什么叫“基督教的犹太发轫期”。我们不能忘记最初的信徒都是犹太人,他们相信耶稣就是以色列的弥赛亚。尽管耶稣的死对他们是一个打击,但他们仍然相信耶稣会回来并救赎以色列。正如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使犹太人同胞相信耶稣真的是弥赛亚,他们应该为基督再临做好准备。因此他们继续以犹太人的方式生活:他们遵守《摩西律法》,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朝拜。他们由耶稣的兄弟雅各带领着,吸引了许多皈依者,尤其是因为雅各以狂热地履行犹太教仪式而闻名。(他如此狂热以至于被一心要控制以色列革命情绪的大祭司处死。[1010])

另外,在耶路撒冷发生这些事件时,在耶稣受难和发生起义之间,保罗在以色列之外的地方活动频繁。保罗来自今土耳其阿达纳以西的塔尔苏斯,是一个制帐篷的人,他不是耶稣最早的信徒之一。和基督不同的是,他来自城市。他皈依基督教这一著名事件发生在约公元33年他“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当时他“见到”了基督(《使徒行传》9:1—9)。(他有慢性病,有人怀疑是癫痫。[1011])保罗创立了另一种基督教,认为在以色列之外的希腊罗马世界传播这些思想是自己的责任。另外,他皈依基督教这一事件不应该被夸大:保罗是一个法利赛人,因此非常相信复活;就他而言,他是从一个犹太教宗派转到了另外一个宗派。[1012]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那时有互相敌对的多个基督教派。例如,在《哥林多后书》中,他是这么说的:“假如有人来传另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或另传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在其他地方,他称他的对手为“最重要的信徒”,指的是雅各、矶法(彼得)和约翰。因为保罗的一些思想威胁到以色列的犹太—基督徒的权威,因而他受到严厉的谴责。在公元59年左右,他被逮捕并带到罗马(因为他是罗马公民)。[1013]如果公元66至70年的起义从未发生的话,很可能在历史上就不会听说保罗这个人。但起义的确发生了,耶路撒冷及其圣殿都被摧毁。尽管犹太—基督教的遗迹保留了一个世纪,但再没有昔日的辉煌,最终不复存在。反而,保罗创立的教派得以幸存,结果是宗教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犹太教的弥赛亚派现在变成了在地中海的希腊化世界里,即非犹太人中,宣传普遍救赎的宗教。保罗尤其通过强调上帝“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教义。

和耶路撒冷的信徒相比,保罗信条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们看到的,他深信他要在非犹太人中布道。首先,这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