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部 从以赛亚到朱熹:灵魂的传奇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人“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正如许多学者指明的,这第一次画出了历史的线性趋势。上帝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这里,以赛亚提出了更激进的主张:“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这个特别的儿子将推进和平:“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但他还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统治者:“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基督徒比犹太人更重视这一段。马太把它看作是耶稣降临的预言,而犹太人并不从弥赛亚的角度解释以赛亚。[498]《以赛亚书》最关心的是个人灵魂,尽管这个词不恰当。对以赛亚来说,每个人都有来自良知的“微小的声音”,这使得犹太教与众不同。犹太人没有对来生的真正信仰,因此,他们能想到的最接近灵魂的就是良知。

在耶路撒冷被攻陷之前的最后岁月,继以赛亚之后的是耶利米,他与以赛亚大不相同。同样批评现存的制度,同样地直率,甚至更尖刻,耶利米却成为一个被驱逐者,被禁止进入(甚至靠近)圣殿。他的生活既不稳定,也不受人欢迎:他的家人不理睬他,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499](不过,他确实有一名秘书。当别人都流亡时,他却在耶路撒冷以北的一个小镇米士巴作了短暂停留。)不过,他的文字保留了下来,因为他的末日预言成为现实。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围攻了耶路撒冷,在第二次攻打后,耶路撒冷的圣殿和城墙被毁,剩下的大部分在大火中烧成灰烬。耶利米也在逃亡的人中,成千上万的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尽管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但是逃亡将促进犹太教的转型。

公元前586至前539年,以色列人一直在巴比伦过着流亡生活。他们发现巴比伦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那是中东地区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的主要信仰。这一信仰的起源不清楚。根据琐罗亚斯德教的传统,琐罗亚斯德“比亚历山大早258年”就有了第一个信徒,也就是公元前588年,正是轴心时期的中间时期。但是,这不可能是真的。理由之一是,琐罗亚斯德教经文《迦特》,即组成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陀》的礼拜诗中的文字非常接近最古老的梵文,即作为印度教神圣经典的吠陀中的语言。这两种语言如此相像,就像“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它们与其共同的本源之间应该相隔不到几个世纪。[500]既然吠陀的时间是公元前1900年到前1200年间,那么《迦特》的时间也不会太晚。

然而,吠陀时代被确定为英雄时代,那时的神“举止行为同人类一样”,有时非常残忍,琐罗亚斯德教却不同。[501]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公元前3千纪的一次移民,考古学家、史前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把他们称为“印度—雅利安人”。正如前面论述的,关于这些人的起源问题存在很多的争论:黑海和里海之间,里海和咸海之间,波斯(今天的伊朗)以北的奥克苏斯河周围地区,所谓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主要在阿富汗北部),甚至包括印度河流域。比较确定的是,他们分成两支,一支往东发明了吠陀教,后来发展出印度教;另一支往西发明了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某些方面好像是从密特拉神崇拜发展而来。密特拉据说从岩石中降生,经常与公牛牺牲联系在一起。关于它的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安纳托利亚东部博阿兹科伊发现的碑文中。碑文记录了赫梯人(我们之前已经讲到)和米坦尼人(一个雅利安人为酋长的部落,在与今天的叙利亚相隔幼发拉底河的地方)的结盟,提到了一些后来在印度教经文《梨俱吠陀》中出现的神明。这些神包括密特拉、伐楼那和因陀罗。[502]密特拉是古波斯语,意为“合约”,它的有趣之处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当然是猜想,合约之神让人想起以色列人的约定思想,其实就是人与上帝缔结的合约,是不是来自密特拉神崇拜呢?其次,合约之神还表明一种新兴商人阶层的城市文化,或城市化文化。第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合约代表公平,因此也代表公正。[503]这里,我们第一次有了一个抽象概念的神,这是琐罗亚斯德的成就。他打破了传统的多神崇拜。

根据传统说法,琐罗亚斯德的出生地在拉格斯,即拉伊古城,也就是现在德黑兰郊区的一个小镇,或在阿富汗,甚至更远到了哈萨克斯坦。到他大约三十岁的时候,琐罗亚斯德进入了古什塔斯普王的宫廷,他是伊朗北部、也许是喀布尔西北巴尔赫遗址的一个部落民族的统治者。在那里,他取得了国王和当地人的信任,他的信仰随之成为官方宗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关键之处,也是它的神秘之处,部分在于它引入了神的抽象概念,部分在于其他特点,有些特点在佛教和儒家思想中能找到相似之处,有些特点则帮助形成了后来的犹太教,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根据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说法,琐罗亚斯德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源,是他发明了道德性”。[504]琐罗亚斯德设想了三种灵魂:乌尔瓦尼,是身体中能死后永生的部分;弗拉瓦西,是“死后还能在地上生存的部分”;还有达依那,即良知。[505]不管从哪一方面,琐罗亚斯德教都可能是帮助形成我们现在所知的几大世界宗教的思想根源。

琐罗亚斯德对之宣讲的对象是一个敬畏火和崇拜常见的大地与天空之神,再加上一群恶神和灵鬼的民族。[506]琐罗亚斯德教徒相信,琐罗亚斯德从唯一的真神阿胡拉·马兹达直接获得了启示。在接受启示的时候,他模仿了神的原始举动——择善。这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关键之处:人被邀请追随神的道路,但是人有选择的自由,因为他不是奴隶也不是仆人。[507]阿胡拉·马兹达是一对双胞胎的父亲,他们分别是善神司本达·曼纽和毁灭之神安格拉·曼纽。这一对双胞胎分别选择了公正和欺诈。[508]

琐罗亚斯德几次自称“救世主”,这帮助他形成自己的关于天堂和灵魂的学说。在他那个时代的宗教中,只有祭司和贵族被认为具有不朽的灵魂,只有他们才能进入天堂,普通人只能下地狱。[509]琐罗亚斯德改变了一切。他谴责用牛做牺牲是残忍的行为,他抨击对苏摩酒的崇拜,那可能是与印度教经文中提到的肉珊瑚汁饮料相关的一种致幻植物,可能是印度大麻类植物,据希罗多德记载,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在仪式上曾经使用过它。[510]同时,有证据表明,早期的琐罗亚斯德教自身就是一种迷幻宗教,琐罗亚斯德本人也服用过印度大麻。[511]这种新宗教中的天堂名叫伽罗德玛纳,即“充满歌声的屋子”,有记载,萨满通过长时期的唱歌达到迷幻状态。从理论上说,“充满歌声的屋子”的大门对每个琐罗亚斯德教徒敞开,但是只有正直的人才能进入。通往天堂的道路很艰险,必须通过辛瓦桥,这是正义和邪恶的人分离的地方,罪人永远留在“邪恶之屋”。[512]一条河把这个世界同另一世界隔开的思想在许多宗教中都有,但是审判思想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事实上,死后的生活、复活、审判、天国和天堂,以及地狱和魔鬼,首先都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513]《迦特》中的一首诗说,死后,灵魂仍然贴近人的身体,但是三天后一阵风会刮起来。对于正直的人,那是香风,能迅速把灵魂送到“没有开始的光明之处,天堂”;但是对其他人,那是寒冷的北风,会把罪人赶到黑暗地带。[514]要注意这三天的延期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