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启发诱导孩子施爱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没有付出过,没有施过爱,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给予孩子施爱的机会,给孩子付出的机会,给孩子孝顺、表达孝心的机会,给孩子服务他人,关心他人的机会。

小刚的妈妈平常比较溺爱孩子,但她并没有意识到溺爱的危害性,直到有一天,她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找到老师反映了情况,寻求帮助。

她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太让我伤心啦!”原来,小刚的妈妈膝盖受过伤,非常怕冷,有时膝盖疼起来连站都没法站,而小刚的爸爸在昨天的体检中又查出了糖尿病。所以在昨天的饭桌上,妈妈就半开玩笑地说:“小刚,你可得好好学习呀,将来我和你爸爸老了还得让你照顾呢!”小刚说:“照顾什么呀?”“给我们端茶递水啊!那时我们动不了了,可就靠你了。”谁也没想到,一贯乖巧听话的小刚这时却嘀咕:“真倒霉,我一个人得照顾两个病号。”可想而知这句话给小刚的妈妈所带来的伤害,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之付出了全部爱的儿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孩子都不知道爱父母吗?

面对伤心欲绝的小刚妈妈,老师竭力地安慰她,要她不要伤心,先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经过分析,老师认为,他不是不孝敬父母,更不是不爱父母,只是没人教他如何孝敬,如何爱。他从没有照顾过别人,所以也就不知道“照顾”别人的滋味,把照顾别人当作一种负担并不奇怪。因此,必须从改变父母开始,才能改变小刚。老师和小刚妈妈认真分析了她教育孩子中的失误,以及“爱”的误区。请她今后把“爱”藏起一半来,多给小刚一些“爱”别人的机会,而不只是享受别人给他的爱。

小刚妈妈回家后,开始实施计划。她没有就那句话再和小刚谈,而是漫不经心地给小刚布置了一个任务:爸爸妈妈身体都不好,吃完饭想休息一会儿,以后涮碗的任务就归他了。原以为小刚不会干,没想到他很痛快地答应了,只是说自己还不会干,要妈妈教他。等他学会后甚至说:“涮碗很好玩呀!”从那天起,每天晚饭后小刚都把碗涮得干干净净,妈妈总是及时给予表扬。

接着,妈妈按计划中制订好的,在一次擦地的时候,故意抱怨说:“太累了,腰都疼死了。”小刚听了,迟疑了一下说:“妈妈,我能帮您吗?可我不会擦呀!”“没事,妈妈教你。”就这样,擦地的任务也被小刚“承包”了。从那以后,妈妈常夸小刚“长大了”“会干活了”。不仅在家夸,到姥姥家夸,到奶奶家夸,连来了客人都夸,这让小刚觉得干家务活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干得更起劲儿了。

一天,妈妈又对小刚说:“妈妈记性不好,总忘了吃药,你能每天提醒妈妈吗?爸爸糖尿病,有好多东西不能吃,可他老是记不住,你能管着爸爸吗?”“什么?过去是妈妈提醒我吃药,现在换成我‘管’妈妈了!还能‘管’吃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当然干了!”从那以后,小刚就“承包”起了这两项任务。为了不忘记,他还故意写了张纸条贴在桌前,把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关于糖尿病人的饮食要求也剪下来,每顿饭都认真检查,可负责任了!一天,妈妈晚上炒菜时做了一道“肉炒芹菜”,小刚平时可爱吃啦!可那天却说:“妈妈,以后咱不用肉炒芹菜了,用熏干炒,那样对爸爸的病有好处。”听了小刚的话,爸爸妈妈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慢慢地,小刚的“工作”不仅是涮碗、擦地,还主动承担了一切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他开始主动照顾父母,父母终于感受到了儿子的爱。

教育者要给孩子表达爱心的机会,体会到孝顺父母的幸福感。加尔多斯说过:“孝顺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拥有了这种美德,人生因之其乐无穷。”

无数的生活事实告诉我们:父母对于子女只是倾注自己无私的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清醒的理智。孩子是否有爱心,是否自私,关键在于我们后天的教育,我们如果只让他感受到“被爱”,他将永远不会去爱别人。我们要启发诱导孩子施爱。比如,爷爷、奶奶生日,父母生日,家中有人生病,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等,可以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孩子爱的行动。在感受孩子所施的爱后,关注、认可、强化孩子的关爱行为,孩子的爱心很容易就能成长起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