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 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错误中长大是孩子成长的特点父母们有没有发现,孩子一旦犯了错误,你一批评,孩子特难过。有的孩子就说:“妈妈,我再也不犯错误了!”可是第二天又犯错误了,你说:“你看你说话不算话,你昨天怎么说的,今天就犯错误啦!”哎哟,孩子真是无言以对。孩子说他再也不犯错误了,是一个真实的愿望,但是,孩子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孩子成长的规律是从犯错误中长大的。在错误中长大是孩子成长的特点。大家想一想自己小的时候,调皮捣蛋的事可多呢,闯祸的事可多呢,就这种闯祸的经历让我们特别难忘,所以说我们要分清孩子这种真实的愿望和他的能力特点。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也应该使用无错推定要了解孩子的特点,不要冤枉孩子。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的《央视论坛》邀我去做节目。前面的节目没完,我就在那儿看,那是两位法学家在讨论问题。他们的话使我特别受启发。法学家讨论什么问题呢?说中国的法律,有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就是说面对一个犯罪嫌疑人,或者说处理一个案子,过去法律的特点是有罪推定。什么叫有罪推定呢?我为什么不抓别人,就只抓你啊!你肯定有问题啊!你好好交代,否则,死路一条!是不是啊!警察在马路上看见一个人可疑,就“咔嚓”一声,把胳膊就扭一边去,然后把腰带一扯,让你提着裤子走。因为你可能是坏人,一看上去就是坏人。这种观点就是有罪推定。今天中国的法律文明多了,现在叫无罪推定,你现在是个犯罪嫌疑人,但是,我现在相信你可能是没罪,那我们就去找证据。找到了证据,就证明你是否没罪。因为你可能是没罪的,那我就尊重你,你可以保持沉默,也可以为自己辩解,这就是无罪推定。我看到这个地方,自然想到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或者我们认为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也应该使用无错推定呢?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你以为你的判断就是正确的吗?你以为你了解的情况就是准确的吗?你知道孩子的膀胱有大小之分吗我请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董奇教授讲课时,他举过两个例子我很难忘。有的孩子上课,刚刚上了20分钟,就说:“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瞪了一眼:“你课间干吗去了?课间10分钟你没有上厕所啊?”孩子说:“我去了”。“去了怎么又要去啊!”“我真的憋不住了。”老师说:“别人都憋得住你怎么憋不住啊!你这不是成心捣乱吗?”这小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憋得住,我可是憋不住啦!”什么原因?专家们发现,人的膀胱有大小之分,有的小孩子膀胱小,存尿量低,他喝水喝多了,尿也就多了,过了不到20分钟他又想去撒尿了,根本与捣乱扯不上边。有的孩子膀胱大,存尿量多,他就能坐得住。你能说这是成心捣乱吗?这不是问题啊!这是特点不是缺点。有的孩子上课,老说:“老师,我听不见!”“为什么别人听得见,你听不见?坐在你后边的人都听得见,你怎么听不见?”小孩儿也就真觉得奇怪,是啊,他们怎么听得见,我怎么就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儿的听力有差异,有的孩子的听力只有别人的70%,他坐得远了还真听不清楚。像这种事,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自己也搞不清楚。孩子稀里糊涂被冤枉的,多了。在每一个调皮大王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冤屈的历史我们的父母朋友们容易犯错误,老师也容易犯错误。老师容易犯的是什么错误呢?老师啊,一看到有的孩子在捣乱,一群群的在捣乱,老师的眼光就很容易盯住那些往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据我的经验,有的时候那调皮捣蛋的事不是他们干的,反而是那些好孩子干的,但老师很少怀疑那些好孩子。结果这老师揪住那些往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不放,孩子就被冤枉了,其实好孩子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跟着变坏了。有时候孩子的反应很怪,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自己还解释,有的孩子他不解释。有的班里有人东西丢了,老师就说了,我们班有的同学丢东西了,我们现在看一下是谁拿走了。有的孩子头上就冒汗啊!孩子他没有偷啊,他就是紧张。会是谁呢?会不会怀疑我啊!嗨,他吓得流汗,甚至哭出来了。这时你一看就以为知道是谁了。可这下子孩子就说不清楚了!所以说这就是孩子。所以我们对犯罪嫌疑人实行无罪推定,那么对孩子更要无错推定。我曾经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叫做“邪门大队长的冤屈”,在这个作品前面我用两句话做了手记:“在每一个调皮大王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冤屈的历史。”做孩子不容易啊,做父母的也容易制造冤案。默哀3分钟为何笑成一片有一年,北京一个区举行大型活动,请我去出席,我是这个区的校外辅导员。有2000人参加的活动呀,两点半开始,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每个孩子都很兴奋。到了3点钟,主持人突然宣布:全体起立,默哀3分?,向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默哀。因为孙敬修爷爷也是这个区的校外辅导员,他去世了,3点钟遗体火化。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哗啦哗啦都站起来了,低着头,可是没过一会儿,有个小孩儿“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笑是有传染性的,这个笑,那个也笑,“哗——”,笑成一片。你想想看,默哀3分钟啊!笑成一片这个场面是个什么样子。这位主持人特别难受,拿着麦克风就说:“同学们,孙敬修爷爷为我们讲了一辈子故事,现在他离开我们了,我们有些同学不但不难过,还笑!”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不敢笑了。我的天啊,这个场合怎么能笑呢?可是孩子憋又憋不住,他又笑出来了。搞得这个活动真尴尬。会议完了后,主持的老师跟我说:“哎呀,孙老师,您看现在这孩子,一点儿同情心都没有。”我说:“恕我直言,不是孩子没有同情心,是您今天的安排有问题。让孩子由快乐的心情转到肃穆的心情,他需要一个转换的条件。你缺乏那个条件,你两点半搞得那么热闹,三点又默哀。他们笑是正常的,不笑才不正常。”大家想想是不是啊?你看学校组织学生去扫墓,先讲烈士故事,然后扎花圈、戴白花、往那走。经过充分的酝酿,走到烈士的墓地,往那一站,有的孩子就哭了,你哭,我也哭,呜呜地哭,虽然不知道哭的是谁。经过充分的准备,这就很正常,这就是孩子。孩子有的时候参加追悼会,有的孩子害怕啊!如果我笑出来怎么办,因为孩子的生活一般都比较快乐。他不了解去世的这个人,不熟悉这个人,他感受不到悲伤,他觉得大人忽然变了一副表情,这个样子很好笑的。这不能简单地说他没有同情心,是我们违反了孩子的心理规律,把他的特点当缺点了。我们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的事太多了,我们得反思这一点。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