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作者的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坦率地说,我的心里并不坦然。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年轻一些的人被称之为作家或书法家或舞蹈家都是平常的事,但如果称为教育家就不寻常了,甚至于令人难以接受,或许这是中国格外看重教育的原因所致。与此相关,出版教育文集的人大都是资深且年迈的教育家,并且多数是已经仙逝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正处于研究和写作的黄金时期,是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创造阶段,而不是封笔或封刀之前的总结阶段。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出版这套教育作品集的同时,我还在陆续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基于上述背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的出版就显得有些突兀。因此,我叹服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非凡胆识,是他们说服了我,并付出艰辛劳动,才使我的第一套教育作品集问世。这是我从事儿童教育34年(1972年至2006年)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代表了我专职做少年儿童研究20年(1987年至2006年)的主要收获。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真理,并不取决于他的年龄,而是看他是否拥有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勇气。当一种思想或理论提出的时候,最好的结果不是被赞颂而是被讨论或争鸣。这就需要立论者回应,并适当修改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从而给社会留下真正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的作品集都应当尽可能在头脑清醒时出版。

与许多学者深奥的著述风格不同,我的作品是通俗易懂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就是我的代表作。一般的学术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我总是特别关心该怎么办,因为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因为我17岁就当了教师,后来又当过九年的中国少年报记者,再后来我经常应邀为父母和教师们讲课,始终在儿童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中行走;二是可能因为我从11岁就痴迷于文学,后来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习惯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

说心里话,我有时也为自己的作品缺乏学术色彩而自卑,直到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一番话,这种自卑心理才稍稍有了一点儿好转。朱小蔓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她说,国际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学术有了新概念,教育研究的范式不能只以论文著述为标准,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综合新知识、传播新知识都是学术。我不敢说自己发现了新知识,但我敢说在我的作品里,应用、综合和传播了许多新知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最适合的读者是中小学生的教师和父母,也较为适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阅读。

当然,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辛苦积累。说到辛苦也不光是作者一人,许多学者的合作、编辑的加工和出版社的推广,都是不能忘记的。在此,我诚挚地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多年来的鼎力支持,感谢郗杰英、刘秀英、孙宏艳、鞠青、赵霞、陈卫东等同事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凤凰出版集团的总经理陈海燕先生贡献的宝贵智慧,感谢北京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以及北京树人天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友情合作。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各位社领导对本作品集的支持,感谢出版项目负责人金月皎女士,特别感谢何莉、马兰峥、王艳平等编辑,是她们呕心沥血的劳作,才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与广大读者见面。

书的出版既亮出了思想的旗帜,也立下了争论的标靶。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我期待着思想的激荡乃至撞击。孙云晓的联系方式如下: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网站:sunyunxiaoyouthcn邮箱:9999syx@163com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邮编100089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