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4、遗传学一览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百的本能;它们起码有能力表现出喜爱、尊重或亲密;营养的需要对它们而言并不总是头等大事。英国桂冠诗人泰德· 休斯看过《生来平等》后如是说:“一头母狮子,本该是喜怒无常的攻击者,竟然呈现出艾尔莎那样的品性,与其说是狮子接受了训练,倒不如说它受到了人的教化。”[2691][2691-0]

与后来的戴安· 弗西一样,珍· 古道尔也是路易斯· 李奇的门生。李奇很有才华,同时也是个情场老手,他与许多女助手有暧昧关系。早在1959年,即发现东非人那年,古道尔就开始接触李奇,希望与他共事。他俩见面后,李奇注意到古道尔在动物领域学识渊博,于是他酝酿已久的一个计划诞生了。他知道噶尼喀湖滨基格玛附近的冈贝河地区(Gombe Stream)有一群黑猩猩。李奇的想法很简单:非洲有大量的猿;而人类从猿进化而来;所以我们对猿的研究发现越多,就越有可能弄清楚人类(人性)是如何进化的。李奇认为古道尔适合从事这一工作,因为她有学识又不过于学究,头脑没有“被理论搅乱”。当时因为行为学是门新的学科,这一领域还没有多少理论,而且古道尔热爱这份工作。她于1971年发表了《在人类的阴影下》,既是正式报告又是通俗读物,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令人动容。[2692]

古道尔发现,黑猩猩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接受她,但是一旦被它们接受了,她就能在野外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行为,一一分辨每只黑猩猩。这种朴素的观察极其重要。她为每只黑猩猩起了名字——灰胡子大卫、福娄、福林特、弗雷姆、格莱斯,后来遭到一些学院派科学家的批评,称她应该采用中性的数字编号;她对黑猩猩行为的动机解读也受到了批评。但是与书中丰富的材料相比,这些批评就太逊色了。[2693]她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她看到一只黑猩猩为了抓白蚁,将一根细棍子插入白蚁窝,使白蚁粘在棍子上,然后黑猩猩将这根细棍送到嘴边。这是一只使用工具的黑猩猩,此前使用工具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特点。几个月后,这些灵长类动物的社交/集体生活也开始显露出来。最引人注意的是雄性黑猩猩之间的等级制度和为重新划分等级偶尔发生的几次袭击,这种等级制度总体上决定了群体中的性特权,与采收食物的优先权没有必然关系。古道尔还记录了相当多的攻击行为只是一种表演,一旦稍弱的雄性黑猩猩表现出恭敬或顺从的姿态,占优势的动物就会拍拍对手,似乎要给对方以安慰。古道尔还观察到母子间的亲子行为、互相梳理毛发的行为(从对方的毛发中捉出讨厌的异物)和其他传递亲密感情的行为。因故失去母亲的幼年黑猩猩会变得束手无策或神经紧张——我们称之为神经症;黑猩猩兄弟之间经常打架或者漠不关心,有时候又会相互寻求慰藉。富有争议的是,她认为黑猩猩有基本的自我意识,孩子们会从母亲那里学习很多行为。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她观察到一只腹泻的母亲抓起一把树叶擦屁股;很快,她两岁大的小黑猩猩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其实它的屁股是干净的。[2694]

戴安· 弗西的《迷雾中的大猩猩》主要讲述了她于20世纪70年代在卢旺达、扎伊尔、乌干达边境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的山地大猩猩。这种猩猩体格比黑猩猩强壮得多,但是从数量上看,这种灵长类动物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卢旺达是人口最密集的非洲国家之一;二十多年来,大猩猩的数量一直以年平均3%的速度递减,已经到了只剩250只的地步。因此,弗西的著作既具有生物学意义,也有生态学意义。[2695]

弗西以惊人的细节记载了偷猎者的凶残,他们有时候诱拐动物卖给动物园,有时候杀死动物,以原始的仪式砍下动物的头和脚。这本书在1983年发表后,世界为之震惊,人们开始采取行动保护这种数量日益减少的野生动物,尽管它外表凶猛,有“金刚”的坏名声;另一方面,她的某些论点遭到了不公平的诋毁。弗西能够接近卡里索凯研究中心附近的一些大猩猩群体,一个重要因素是她学会了所谓的“打嗝发声法”(belch vocalisations),那是一种轻柔、低沉的喉头颤动声“呶嗷姆,呶嗷姆”,就像肚子咕噜咕噜地叫。她发现,这种声音在大猩猩中间是自在满足的意思,用这种声音预告她的出现,会让动物们感到安心,最终她得以坐到它们中间,与它们通过声音交流,近距离地观察它们。她发现,与黑猩猩相比,大猩猩的家庭结构更加接近于人类的家庭结构。大猩猩生活的群体相对固定,数量大约在十只左右。“一个典型的群体包括:一只银背大猩猩,即一只15岁以上、性成熟的雄性大猩猩,它是这个群体不容争辩的领袖,体重大约在375磅左右,相当于雌性大猩猩的两倍;一只黑背大猩猩,即一只尚未性成熟的雄性大猩猩,年龄在8至13岁之间,体重250磅左右;三到四只8岁以上、性成熟的雌性大猩猩,体重大约为200磅,它们一般终生与统治者银背大猩猩结合;最后还有三到六只不足8岁、未成熟的小猩猩。……小猩猩与父母、同辈和兄弟姐妹之间漫长的联系为大猩猩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安全的家庭组织,其核心是牢固的亲缘关系。随着雄性幼崽和雌性幼崽渐渐性成熟,它们往往离开自己出生时所在的群体。大猩猩到了求偶交配期会离开,这种现象可能是一种进化,目的是减少近亲繁殖的不利影响,不过,当出生时所在的群体内没有繁殖机会时,成熟的个体倾向于迁移。”[2696]

弗西发现,不同的大猩猩性格迥异,它们使用大约七种不同的声音:包括警戒呼叫、行走时发出的像猪一样的呼噜声、表示异议的声音、成年猩猩和幼崽之间的训诫声。遗憾的是,戴安· 弗西未能进一步研究;与亚当森夫妇一样,1985年底她被谋杀。她的黑人挑夫和白人研究助手均被起诉,但是后来法院撤销了对挑夫的指控。由于担心受到不公平的审判,白人助手逃离该国,后来尽管他缺席审判,仍然被判有罪。[2697]短期看来,弗西反偷猎的斗争比动物行为观察更重要,她的不幸遇害也证明了这一点。她以感性的笔触描述了大猩猩伊卡洛斯面对另一只大猩猩玛切萨死亡的反应,使人们就大猩猩的“悲伤”和非人类对死亡的理解等复杂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很多方面,大猩猩的进化心理甚至比黑猩猩更具启发性。

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是纽约动物学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处主任,他把研究世界上受到生态威胁的大型动物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希望能够为动物的生存做出贡献。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他研究了熊猫、老虎、鹿和大猩猩,但是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1972年发表的《塞伦盖蒂的狮子》。[2698]这本书部分章节谈到猎豹、花豹、野狗和土狼,论述了亚当森夫妇所留下的一些问题。夏勒的研究方法更系统更科学,他记录了狮子的数量,在捕猎的日子里一天会捕猎几次,交配的次数,以及它们划分自己领地范围用到了几棵树。[2699]虽然这部著作并没有因这些记录更引人入胜,但是他对非洲食肉动物和猎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总体描述对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告诉我们,食肉动物的存在不仅不会损害其他野生动物(当时是这么认为的),实际上还有积极影响,因为它们剔除了猎物中的薄弱个体,使兽群保持健康、机警。他还指出,尽管从物种史方面来看,狮子与人的关系不如黑猩猩或大猩猩那么亲近,但从生态学方面来看,它们非常接近,比如说,接近于南方古猿。他认为,狮子的捕猎技巧与早期人类很相似,而且他的研究也表明,狮子有令人骄傲的资本,它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