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之歌(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红日/白雪/蓝天……/乘东风飞来报春的群雁/从太阳升起的北京启程/飞翔到宝塔山头/落脚在延河两岸/欢迎你们呵/突击队的新战友/欢迎你们呵/我们公社的新社员/喝一碗热腾腾的米酒吧/延安人民的情意酿在里边/吃一把红彤彤的大枣吧/陕北的枣儿呵蜜一般甘甜!……30年前,这首热情洋溢的诗歌曾经在中国青年中广为流传。全诗共4章、540行、3758个字。诗歌的名字叫《理想之歌》。是高红十、张祥茂、陶正、于卓四位北大72级工农兵学员集体创作的。有人说它像抒情诗,但它的理性胜于情感;有人说它像叙事诗,但它又缺乏故事性。

文学评论工作者蒋士枚、石湾将它定名为“政治抒情诗”。他们认为:“政治抒情诗必须具有政治色彩,又包含诗的意境,二者有机地结合。把政治概念和哲理性语汇融化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革命激情之中。”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政治色彩鲜明,诗意浓郁的《理想之歌》显然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也许有点矫揉造作,词大意空。但它确实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歌声。

一、坎坷的大学之路

纯真年代 激情岁月

1968年,持续了两年多的红卫兵运动让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尽管中央下达了“复课闹革命”的最高指示。但动乱的秩序却一时无法制止。这一年暑假,高等院校仍然没有恢复招生,工矿企业也不招工。66届、67届、68届连续三年的高中毕业生累计已达到400多万人,这些学生待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老三届

是指“文革”时期的三届初、高中毕业生,1966 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爆发,此时在校的三届初高中生即66,67,68 三届。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6 届的高三毕业生,俗称“老高三”,即他们将在66 年夏天高中毕业。

“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是68 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于1965 年跨入中

学校门,1966年6月停课时他们大部分年仅14岁,尚未读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就开始停学闹革命。“文革”中,他们在荒废了两年的学业之后,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老三届”陆续返回城市。

12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预告将广播“毛主席最新指示”。当天晚上,无数的中国人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着聆听这个最新指示。晚上广播播出了

《人民日报》将于次日发表的一篇报道及编者按。这篇报道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关镇部分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标题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第二天《人民日报》为这篇报道所加的编者按语,引述了毛泽东十多天前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